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鲁
彭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95
  • 关注人气:1,5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于荆门城的东山宝塔

(2014-05-29 20:29: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江汉平原(荆州、荆门市)

湖北荆门东山宝塔(隋-清,省保)

                                      资料图片

  荆门城区有东山宝塔、文峰塔、升天塔三塔。其中以东山宝塔最为著名。
  自打隋朝“智者大师”智顗于592年修建东山宝塔后(一说南宋绍兴元年即1131年),荆门历代府州县治皆设于塔下。换言之,荆门行政中心皆以宝塔为中心延伸。
  东山宝塔位于荆门市城区东宝山。东宝山古称东山,亦称东堡山。俗称宝塔山。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千米,主峰太平顶海拔228.5米。因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在山顶建宝塔,称东山宝塔,塔以山名。
  东山宝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底部周长31.2米;塔身七级,高28.58米。石砌塔基,基座之上为石须弥座,各隅雕托塔金刚石像一尊。须弥座之上为塔身,第一层塔身下半截(高2.365米)为石砌,其上全为砖砌。塔身每层用三层砖叠涩出檐,二至六层每层隔间设门,七层设圆窗。第一层塔身西北开半圆券门,石门框,门上置石匾,上镌“长林头角”。进门后为一层塔室,塔室内设螺旋式石阶梯100级,呈顺时针方向,可盘旋至顶层(海拔260米)。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宝塔塔内现存古代碑刻10块。其中记事碑1块,题名碑2块,塔额碑1块,乐输(捐资)碑6块。其中有2块元碑,8块清碑,刊刻了宝塔的维修情况。据碑文记载:自隋唐后历代均有修葺。据清嘉庆版、咸丰版和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记载,东山宝塔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倾圮”,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塔遂毁折殆尽”。嘉庆十四年(1809年)荆门知州王澍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1949年塔顶一角被炸毁,1954年修复。虽经几次大规模的维修,但塔址一直未变。现五层以下为宋绍兴元年(1131年)的遗构,六层以上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一场“迅雷疾雨”中倾坍,清嘉庆时重修的遗构。
  东山宝塔建成后,使当时名为长林县的荆门古城熠熠生辉,民间从此开始有了“立了东堡塔,长林生头角(出人才)”的谚语。因荆门前身为长林县之故,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长林县条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年)于编县故城(治今荆门象河)置长林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今荆门仙居一带)。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长宁为长林,移治鸦陂(今沙洋五里一带)。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今沙洋后港)。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北境立荆门县,治今荆门北故长林县城(象河),荆门县名自此始。唐末(907年),改荆门县为长林县(治今荆门象河)。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林县移治蒙山东(今荆门中天街),为荆门市区设治之始。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故城(象河)复置荆门军,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熙宁六年(1073年)军废。

  因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置荆门县,所以东山宝塔早于荆门城。
  此外,荆门城区古塔还有文峰塔和升天塔:
  文峰塔原位于荆门古城小南门(原凤鸣门)内的文庙西侧,为知州牟嗣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实心石塔通高20米,底周18米,五层八面层层出檐,隔面设窗。面北的塔壁有神龛,供奉石像一尊,容貌端庄,形态安祥。横额刻有“文笔鸣凤”四字,意在希望荆门因之而文运亨通。今迁至龙泉公园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升天塔位于城区月亮湖广场。始建于明崇祯17年(1644年),为镇水患的风水塔。由胡氏乡绅主持修建,故又名胡家塔。筑塔至二尺多高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荆门城,工程搁置。清乾隆15年(1750年)荆门州牧舒成龙将明末战乱死难官兵的尸骨挖出后,埋于胡家塔,并进行了续建,故又名白骨塔。该塔随成为具有风水塔和公墓纪念性塔双重意义,并被命名为升天塔。清咸丰年间被改建,塔顶在1959年被拆,改建为水塔,2011年修复。升天塔系砖石结构,八面,残留四层。塔基座较高,下三层相错开四假门。第一层正门上额书“泉流汇聚”,第四层无门,正面嵌一浮雕人物石刻。石雕人物上额书“文运天开”。塔顶攒尖,以葫芦形宝瓶收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居寺塔林
 据清乾隆《荆门州志》载,仙居寺由唐代灵济禅师首建,宋代重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组成,建筑恢宏,极为壮观。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荆门城,万人避难仙居寺,古寺遭到毁损。清朝乾隆年间,荆门州知州舒成龙派州署巡检张九松修缮寺、洞,并添筑了方亭等建筑,寺院香火日盛。民国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1958年因寺周发现了硫铁矿,设矿址于仙居寺遗址上,导致寺废。今尚存十余座古塔,古塔采用青石砌筑而成。构筑时间较早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最晚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各塔分别记有死亡者姓名及埋葬原因。高5—6米,底周4—5米;连同方底莲花形台座共有六层。台座以上各层均为四方形,从底层往上渐收为宝塔状。每层飞出四坡水翘檐,双葫芦攒尖顶。塔林构筑严密,雕凿精细,是难得的宗教建筑实物资料。尤以发旺村3座佛塔保存完好。其中两座建于乾隆年间,一为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仙居寺第三十七世大和尚的灵塔,另一座为乾隆五十七年,塔主人是安陆府钟祥县安东乡泗水村人。保存较好的恒亮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高6米,底座周长5米,六层六角攒尖顶,石砌空心。塔正面底座三面刻龙、凤和麒麟各一尊。第二层中刻有“灵济正宗仙居堂上圆寂第四十世先师恒亮老和尚灵骨之塔”字样,两侧刻有恒亮法师生平及业绩文字,表明恒亮是仙居寺第四十代传人。碑刻还特别注明是匠师廖朝贵所刻。三至六层正中三面各有一尊佛雕,共计12尊,面容慈善,栩栩如生。整个佛塔简洁明快,造型精美。另两座建成于乾隆年间。
  其它古建筑:
  魁星阁
  位于荆门古城小南门(原凤鸣门)内的文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大规模地维修过,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知州牟嗣龙主持重建。魁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章盛衰的神灵,也是读书人崇拜的偶像。魁星阁为石木结构。在青板石砌筑的六角形台基上构筑三层六棱楼阁,通高18米,层层出檐,六面开窗。门楣上有“文运天开”的题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楼
  位于荆门城区青龙山西麓,因白云洞而得名。为一处洞、台、楼结合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卧云洞、斯台、白云楼、三皇殿、纯阳殿,南北两侧建配殿、招鹤亭、碑廊、钟鼓楼等建筑。其中白云楼通高18米,砖木结构。楼体以四根六棱柱支撑,正面有廊,后筑山墙。楼门朝西,上悬“白云深处”扁额。楼为歇山顶式两层阁楼,每层四面设窗,内有木刻匾及十余块石碑。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公祠 
  位于象山东麓中山林南侧(现文明湖西南角)。又名陆夫子祠、陆文安祠。陆九渊,号象山。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任荆门知军,政绩显著。绍熙三年底(1193年),病逝于荆门任上。为纪念陆九渊,弘治年间(1488—1505)参政钟文俊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明末遭战火焚毁。清荆门知州薛继岩、万萧裔先后重修。乾隆年间,荆门州牧舒成龙再次重建。占地500余平方米。四合两进,有门厅、正殿、后殿、厢房、耳室等。祠内有历代廉吏展,一旁还有古碑数通和张自忠纪念堂。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书院
 位于荆门市龙泉中学内。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知军舒成龙兴建。书院有堂三间、厦四间,莲沁有泉数孔自地涌出,故题名“龙泉书院”。道光六年(1826年)、同治六年(1867年)两次修葺。主要有育德堂、洗心堂、东山草堂、春华馆、秋实馆、敬业斋、群乐斋、寄畅轩、会心轩等。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增建文明楼、尺木楼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龙泉中学。现存文明楼等建筑。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鸣门
  位于荆门市中心城区南台路、团结街、工商街的交汇处。又名小南门。砖石结构,城门用条石券顶,砌筑青砖至城顶。城门洞高3.6米,宽3.7米,深8米;城墙高6米。城门洞内有木质对开的大门,横额刻有“文笔鸣凤”四字。
  南薰门
  位于府前街南端与工商街交叉处南侧。为荆门古城的正南门,城门洞高4米,宽4.1米,深5.2米;城墙高5.6米。

象山四泉石刻

位于象山东麓,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惠、蒙、龙、顺四泉,犹如四颗明珠镶嵌在文明湖畔。惠、蒙、顺三泉唐宋时已具盛名,遗存有张垓、陆九渊、黄鲁直、黄辉、七龄童所书的石碑。龙泉为清乾隆年间新凿,尚存州牧舒成龙所书龙泉碑。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东山宝塔碑刻
  《重修东山宝塔记》碑和《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嵌于塔内二层北壁。均高0.54米,宽0.70米,青石质。刊刻于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系时任荆门州儒学教导纪彧撰并书,旨授智海雄辩大师东山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玉田长老妙珍立。其中《重修东山宝塔记》碑,阴刻楷书23行,满行24字。《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阴刻楷书21行,满行24字。碑中提出的东山宝塔系宋僧宗愍于绍兴元年(1131年)兴建,但清乾隆年间《荆门州志》和元初刘巽的七言绝句诗《东山塔》云为“隋代智者禅师”修建。
 《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和6块《乐输碑》纪录了清嘉庆年间重修东山宝塔的有关人员、资金和竣工时间等重要情况。《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卧于塔外场地上,有碑首和碑身。其碑身高1.57米,宽0.65米,厚0.16米,青石质。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九月十六日。碑文阴刻楷书23行,满行40字。记录了有关官员和乡绅等180多人的职务、姓名及捐资情况。嵌于塔内一层塔壁上的6块《乐输碑》,记载了州城、南桥、沙洋、后港和建阳驿等处680多人和45家店铺的捐资人姓名和捐资金额。
《长林头角石额》,高0.55米,宽1.40米,青石质。嵌于东山宝塔底层西门横楣上。刻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石刻横列阴刻大楷书“长林头角”4字,圆底长形,字迹圆润而健美。意为“立了东堡塔,长林生头角”(出人才)。没刻纪年和撰书者姓名。其书者可能为《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中提到的书丹者邓启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