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谈京广铁路为何在孝感拐弯?

(2012-02-05 06:5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鄂东北(孝感、黄冈市)

 http://www.xgrb.cn/bbs/attachment/Mon_0710/74_27430_679908b90e44371.jpg?141

                               资料图片

  一直很奇怪,京广铁路为何在孝感段转了一个90度的弯。按说京广铁路(确切地说称芦(沟桥)汉(口)铁路)孝感段一马平川,中间并无山河险阻,为何就弃直绕弯呢?
  史载芦汉铁路于1898年开始修筑,1906年4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改称京汉铁路,干支线共计1311.4千米。其中孝感段据《孝感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建成”。
  相传芦汉铁路修筑至孝感境内时,为避让黄兆晋(又名黄永坦。今孝感市三汊镇同昶村人,同治年间中武举二甲。三品衔,曾诰封武得将军。)家祖坟,时任御前侍卫的黄“暗箱操作”,并假传慈禧太后懿旨,责令督办芦汉铁路的盛宣怀“改线”,使原本走直线的铁路拐弯,并多修了三汊、魏家湾、陆山三处铁路桥。后此事东窗事发,黄被逮入狱。经同乡好友秦应逵(今西河镇秦家松林人,同治科会元)保奏,才免于杀头之罪,回原籍而终。另一说黄兆晋看见祖坟上打线木桩,一气之下拔起来,往南一丢,修路的人以为改了线,于是重新画线,至今在当地仍被传为笑谈。似乎第二说更接近事实些。
  事实上关于黄兆晋擅改芦汉铁路的传说,纯系杜撰。当时芦汉铁路建筑工程由比利时公司勘测承办。若真的路线因“擅改”的话,即使盛宣怀、张之洞不说话,比利时国也会反对。更何况一御前侍卫黄兆晋能说动盛宣怀、张之洞改线,岂非奇谈。看样子京广铁路在孝感拐弯还是个谜。
  不过,据博主推测,因芦汉铁路汉口至信阳段是从南往北修筑,经过孝感线三汊埠时必通过孝感县城,若就此往西筑路的话,势必偏离应山县(今广水市)武胜关(210米,关口长200米,宽50米)。而清时河南信阳入湖北境有二条路:“一自信阳州城起向西南行,由平靖关(海拔230米,关口长50米,宽10米)入湖北境,历应山、安陆、云梦、孝感等县至杨店村,计程390里,名为西大路,即向来之驿路也。一自信阳州城起,向东南行,由武胜关入湖北境,历应山(今广水)小河溪亦至杨店村,计程290里,名为东大路,向来商贾往来之捷路也。”且“东路荒凉,西路人烟辏集。”到乾隆时,“东路商贾辐辏,日就开展,一切坊店及诸色贸易之人,俱舍西就东,沿路村庄稠密,烟户日繁,较之西路颇称繁庶,甚至驿路也因此而由西移东了。”由此可见,交通便利是一个主要原因,更何况武胜关较平靖关海拔低20米,关口更长更宽,适宜筑路,便于火车安全运行,故在孝感转了一个90度的弯直通信阳也就顺理成章了。

资料链接
三元宫
清光绪元年(1874年),湖广省武举人“会试”,三汊埠大黄湾人黄兆晋(今三汊镇同昶村),技压群雄,被誉为“武会元”,同乡(今西河镇秦家松林人)、屠仁守(今埠镇街人)也分别中了文会元和贡士,同年入京分别中了文武进士,三家相距不足十里,后百姓捐资在三汊埠兴建三元宫,为三人塑像供人膜拜。现遗址为三元宫泵站和三元宫电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