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价值连城的绝世珍品元青花

(2012-01-17 16:25: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湖北省

  青花四爱图梅瓶欣赏

                                   青花四爱图梅瓶   资料图片

  物以稀为贵。如果文物有价的话(文物无价),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元青花,动辄以人民币数千万元甚至亿元计。
  青花又名“白地青花瓷器”,别名“釉里青”、“白釉蓝花”,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指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施以透明釉,经过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过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被称之为“青花”,是中国古代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据说青花瓷始于唐代,元代晚期渐趋成熟,明永乐、宣德时期兴盛,沿袭到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影青釉、白釉、卵白釉三种。
从器型上看,有圆器、八棱形器;高足、平足和圈足;瓶、罐、盘、碗、匜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元青花不过千件(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传承有序的要数土耳其和伊朗)。明朝由于朱明王朝分封,在武昌、荆州、钟祥、安陆、蕲春等地藩王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瓷器珍品,尤以青花为最。
  据说湖北有5件。包括荆州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凤纹盖罐,黄梅出土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延佑六年牡丹纹塔式盖罐(2件),钟祥郢靖王墓的元青花“四爱图”、龙纹梅瓶最具代表性。其中湖北博物馆藏有4件(2件出土于钟祥郢靖王墓),武汉博物馆藏有1件。黄梅博物馆藏1件。
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
1975年黄梅县西池窑厂元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2件(一对)。均通高42.2、口径9.3、足径10.3厘米。通体施青白釉,是目前发现时间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青花瓶,时代比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早数十年。塔式盖瓶是一种魂瓶,专用于陪葬之物。该器造型优美稳重、灵秀典雅,分为瓶身和瓶盖两部分,盖呈七层,塔式状。肩部堆贴对称的象首、狮首。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辅以莲瓣纹、云肩纹。青花料采用国产料,色泽较灰暗,纹饰疏朗,画笔草率。随塔式盖瓶一起出土的还有延祐六年(1319年)的买地券,它表明塔式盖瓶是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元代青花瓷器,比典型的元朝至正型元青花早数十年。由于它的胎质、纹饰接近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而釉料呈褐色,不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因此它成为早期元青花的标准器,在青花瓷器起源上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一件藏湖北省博物馆。一件藏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

W020090804570152339592.jpg
元青花莲花纹玉壶春瓶

1984年黄梅县十里村小学出土 其表面纹饰从上到下总共七层纹饰。藏湖北省博物馆。

青花云龙纹梅瓶
2006年钟祥明代郢靖王朱栋墓出土。高35.4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1.2厘米,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痕,绘画画笔比较粗犷,一共绘有四层纹样,肩部是杂宝莲瓣纹和缠枝牡丹纹装饰带,腹部主题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纹形象威猛,细颈,胫部绘莲瓣纹。
青花四爱图梅瓶(2件)
1.2006年钟祥明代郢靖王朱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青花发色较云龙纹梅瓶稍微显得淡雅一些。梅瓶所绘纹样分为三大部分,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处开光,每幅内分别绘高士四爱图——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王羲之爱兰,胫部为带大括号的莲瓣纹,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最上一层纹样为卷草纹。
  郢靖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栋夫妇。朱栋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2006年钟祥明代郢靖王朱栋墓出土了两件青花梅瓶,其造型、胎质、纹饰、釉色等各方面都具有元青花特征,特别是四爱图梅瓶,与传世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几无二致。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三件分别是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
2. 1986年武汉市文物商店以500元人民币价格从一船员手中收购。为传世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梅瓶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画工细腻,优雅精致。现藏武汉博物馆,为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值得一提的是,乍一看,两尊“姊妹瓶”极其相似。但武汉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青花色略深,更大的区别在于,湖北省博物馆那尊图中的王羲之袒胸露肚,而武汉博物馆那尊图中的王羲之则衣着严实,这大约与两位制瓶工匠对当时风俗理解不同所致。

附:湖北的瓷器史话
 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湖北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了西周瓷器,六朝至隋唐,青瓷一统天下,1949年以来,在梁子湖东面的鄂州发掘了大量的魏晋六朝墓;在武汉市武昌地区也发掘了数百座隋唐墓,均出土了不少的青瓷器。宋代湖北主要出产青白瓷,在武汉市江夏区青山村发现并发掘了宋代青白瓷窑址,其后又陆续发现并发掘了大量窑址,填补了我省瓷窑考古的空白。元代以前,中国瓷器是单色釉时代,元代青花瓷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湖北黄梅延佑六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时代比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早数十年,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元青花完整器,在青花瓷器发展史有重要地位。近年我馆发掘的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了两件青花梅瓶,其造型、胎质、纹饰、釉色等各方面都具有元青花特征,特别是四爱图梅瓶,与传世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几无二致。20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湖北省博物馆一批清代官窑瓷器,藏品涵盖了整个清代的官窑产品,尤其以“清三代”瓷器最为精美。

资料链接
1.所谓四爱图,就是在梅瓶腹部四周海棠式开光内,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和《林和靖爱梅、鹤》四幅图案。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运用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王羲之(303—361)爱兰:字逸少,琅琊临淅人(今山东临淅),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喜爱兰花。
陶渊明(365—427)爱菊:名潜,字亮,洵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其咏梅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
林和靖(967—1028)爱梅、鹤: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人(一称钱塘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靖”是宋仁宗赐的缢号。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周敦颐(1017—1073)爱莲: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其《爱莲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存世的元青花

据统计,全世界存世的元青花器物数量大约有459件套,这一数字只是统计了被认为是景德镇窑所生产的元青花器物,而像云南建水窑和玉溪窑所生产的元青花器物则没有包括在内。由于部分的收藏机构和收藏者所拥有的元青花器物没有公布或公开,因此元青花的实际数量应该大于这个数字。

国外元青花数量一览(计249件以上)
土耳其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宫  40件
伊朗阿迪比尔寺  32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出光美术馆、松冈美术馆、梅泽纪念馆等 36件
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1件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9件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4件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6件
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姆博物馆4件
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中国艺术馆2
英国格拉斯哥布瑞尔文物馆( The Burrell Collection )1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克利夫兰博物馆、哈佛大学萨格拉博物馆  数字不详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2
荷兰 Napoli 陶瓷博物馆1
荷兰国家陶瓷博物馆 4
欧洲玫茵堂9
菲律宾12 以上
印度尼西亚 以上
印度托古拉古( Tughlaq )宫殿遗址72
 
国内元青花数量(一地出土,分藏各处者不重复计数计210)
 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4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4
 江西省博物馆4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 19
 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3
 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5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2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8
 上海博物馆 5
 故宫博物院15
 山西博物院1
 辽宁省博物馆3
 吉林省博物馆 1
 湖南省博物馆 3
 湖北省博物馆1
 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1
 湖北省黄梅县博物馆1
 河北省围场县博物馆1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省博物馆)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6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文物管理所2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11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博物馆1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博物馆 1
 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1
 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1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3
 江苏省溧水县博物馆 1
 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7
 江苏省句容市博物馆2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博物馆1
 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2
 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 1
 广西横县博物馆 1
 安徽省博物馆4
 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 2
 安徽省太湖县文物管理所3
 安徽省青阳县博物馆2
 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1
 首都博物馆22
 国家博物馆1
 广东省博物馆5
浙江省杭州市历史博物馆2
天津博物馆1
香港葛氏天民楼20以上(约25-27 件)
香港静乐轩  数字不详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3
台湾鸿禧美术馆6
此外,据说民间藏有元青花瓷器近300件。
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名“索麻离”钴料,它原生于叙利亚的卡山,是以第一个发现它能够烧制青花的人命名的。在9—10世纪时波斯人就利用它来烧制名为“米纳依”的青花装饰品。它又怎么进入中国作为烧制青花的着色剂的呢?据《元史》记载,1252—1259年元宪宗蒙哥派六弟旭烈兀率蒙古兵第3次西征,于1256年攻克伊拉克,1259年攻克叙利亚而占领了整个波斯,建立了一个伊儿汗国。由于旭烈兀始终服从朝廷,文书的传递、物资往来畅通无阻,从大都到伊儿汗国有驿道直通。故而这种烧瓷的钴矿源源由驿道进口,这就是进口“索麻离”钴料起源所在。物以稀为贵,由于其原料高岭磁土已经开采殆尽,进口钴料苏麻离青自明宣德后便神秘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