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鬼谷洞”只是个传说
(2011-08-10 13:03:42)
标签:
旅游 |
分类: 鄂西南(宜昌市、恩施州) |
资料链接
大仙洞景点
距荷(花)当(阳)路口1320米处,山壁上有直径0.3米深1米的天然石穴,名“达儿窝”。在1477米处,右侧山岩有天然凹洞,洞中有红色钟乳石似人,俗称武圣人(孙膑),此即古灵山宝殿遗址,现存清光绪三十一年刻《
重修灵山宝殿碑记》一块,洞前有梯形平台,前宽8米,后宽5米,进深3米,已建简易灵山宝殿一间。1650米处的峡谷南侧,有石砌半园平台,平台以南有残存石屋一栋,石屋西有数十米长的天然石墙。在峡谷北侧,有三个洞,多石钟乳,附近有猪头石、磨盘石、避雨石。前行至2100米处北侧立40厘米高石碑一块,上刻“分路碑、石柱洞、民国八年立。”由分路碑北上,可达石柱洞。复由峡谷中前行,经碾槽坑,在2400米处北拐上山,可达朝阳洞,洞口高10米,宽8米,深30米,洞顶多石钟乳。洞内有人工砌筑的厚3米,高5米的石墙,墙上留有一门二窗。在2500米处为鬼谷洞,洞前按原貌整修1.8米宽石阶99步,两侧石砌三道园形平台,三颗千年榆树和一棵三角枫生于园台石缝中。洞口小庙大门盖小青瓦,门侧写有“青山溪水有禅韵,古洞钟声道佛心”的对联。穿过小庙到后院,正对洞口,洞口立有老子的塑像,残存文物有汉代石雕黑虎一件,长1.2米。明万历二十七年刻《鬼谷洞重修集贤记》石碑一块;清光绪五年立《重修鬼谷洞碑记》石碑一块;石抱鼓一对(已残),石狮一对(已残)。
大仙洞沿革
庙宇初建于晋代,历代均有补修。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
山东道人程景山云游来此,欲修复道场,未成而卒,继任之徒募捐修建乃成。有枝江善士金正权等命工匠镌鬼谷石像于洞中。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庙为暴雨冲毁,当时县主升任刑部主事苏公复修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邑侯金公印芝润文重建庙宇。
光绪五年(1879年)
创建亭宇一座,拜殿三间,耳房数所。
鬼谷子石像毁于文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僧人宽忠来此还愿修庙,修复石屋三间,泥塑鬼谷子像一尊。
2008年
武当道人王师忍修复玉皇阁。
今洞存汉代石虎一尊,石狮一尊,龙柱若干,明嘉靖石碑一通,清康熙石碑一通,清光绪石碑两通,残碑若干,古钟残片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