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山:百年“洋房子”背后的故事

(2011-07-17 07:1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鄂西南(宜昌市、恩施州)

http://www.xsmsbwg.com/UploadFile/2012518113739671.jpg

                                           资料图片

    很难想象,大山深处香溪河畔竟存有一栋中西合壁的“洋房子”。
  “洋房子”是俗称,正确的叫法是文家大院。位于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五指山半山腰(海拔1000米)。为民国兴山富户文运久、文运远兄弟所建,是一栋中西合璧新式建筑。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一个主楼,两个副楼,中间是院落,构成一个半四合院式,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有20多间房。始建于1911年(一说1913年),历时八年建成,设计者是川汉铁路技师周肇祥。主要由一幢正屋和二幢厢房组成,有正屋七间,两侧偏房各三间,左右对称,呈开放式结构。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硬山顶,屋面为小青瓦。五个半圆型拱门,正屋有上、下两道走廊且相通,称“走马转阁楼”。房屋四角各安置了一根廊柱,门、窗顶部均为圆拱形,除两侧偏房的侧墙为青砖斗砌清水墙外,其余墙体均涂抹白灰。第二层天花板均用木板吊顶。一楼每个窗户外装有铁条七根,二楼窗户外装百叶窗,内装板窗,至今仍能使用。台阶和正屋的走廊,全系数百斤重的青石砌成,十分平整。墙上遗留有各个时期的标语口号。屋前有一株银杏树和一株皂角树,屋后有一株腊梅,枝叶婆娑,浓荫蔽日。虽经近百年的沧桑,仍感受到奢华与气派。房子三面皆为悬崖,右边有一个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的平地,曾建有瞭望台。“洋房子”是一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洋房子遥相呼应的是文氏兄弟修建的教会小学。虽然是一栋土墙屋,但框架完好如初。
    “洋房子”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千万农民奋斗的缩影。
    据传“洋房子”主人文运久、文运远兄弟的曾祖父文晟(从建阳坪迁此)很穷,靠租种五指山陈家的山地过日子。在烧荒过程中,不慎失火烧掉了一大片山林,好在佃主谅解了文晟的过失。大火熄灭之后,文晟撒上种子,不想这年收成出奇的好。也正是从这年开始,文家日子好过起来,并开始大量买地,到儿子文光学手中,就拥有大片的土地。文家第三代文薮而立之年赍志而殁。第四代即“洋房子”的主人文运久、文运远兄弟。其中文运远1905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4年任国民党左翼总指挥王天培的少将高参。后官运不佳,除担任过一年的保康法院承审外,长期赋闲在家。期间,曾建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此外,文运久曾获清光绪年间六品同知衔,母亲陈明训也得到过大总统徐世昌的旗表。穷乡僻野,深山老林,一门竟出如此人物,也算是一奇。据传,当年文家的土地遍及兴山、保康、宜昌、钟祥等地,每年收租达3000余石。遗憾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据说是兴山县第二大地主的文氏兄弟被政府处决。土改后,这幢房屋分给七户农民,并保存至今。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时代“符号”意义,极具保护价值。
附:五指山
位于兴山县与秭归县交界处。因五峰高耸,东西并列似手指,故名。属巫山。面积8平方千米,东西走向,一般海拔1200米以上,主峰海拔1784米。林木稀疏,以灌木丛和草地为主,顶部和山麓有松林。山形奇特多姿,有真武庙、王灵观、明月宫等遗址。为兴山八景之一。

 

附:兴山古民居

一.古夫后河古民居
 因三峡库区蓄水搬迁复建于此,由望山门、陈伯炎老屋、吴翰章老屋组成。占地5.98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山门 
为高阳古城西门楼。据《兴山县志》载:“嘉庆九年(1804年),宜昌知府谢登俊、知县张日端改建石城,周扩至五百二十二丈,东曰:开泰、南曰:迎薰、西曰:望山。”故望山门又俗称“西门楼”,该城门是兴山高阳古城保存下来的唯一城门。
陈伯炎老屋 
原位于昭君镇响滩村,清代建筑,建筑面积442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布局,保存完整。
吴翰章老屋 
位于昭君镇响滩村,清代建筑,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布局。为兴山清末举人吴翰章宅第。据《兴山县志·卷十二.人物》载:“吴翰章,字星桥,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举人。父郎清,浙江湖州人,以服贾占籍兴山,兄锦章,咸丰戊午优贡,官湖南衡永郴桂兵备道。翰章弱冠举于乡,有志经世之学,尝入都门,赴浙西,游湘南,所过都会山川,辄访求其形势险要与古今所以兴废之故,以著述为己任,既历于丹铅不释。年三十卒。”并著有《楚世家表》、《峡史》、《历代年表》、《荆西风土》等十多部书籍。
附:兴山民俗博物馆
   依托“古夫民居”两栋主建筑设立,占地面积2937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博物馆共有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农耕生产、起居生活、手工技艺、节庆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陈列,第二展厅为吴翰章专题陈列。博物馆汇集了千余件展品,主要有体现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的家具、生产工具、木雕石刻和手工艺精品。其中展品“千工床”因制作时间长、工艺复杂而最具特色。2011年对外开放。是三峡坝区唯一公立民俗博物馆。

二.王家祠堂
位于兴山县峡口镇建阳坪村。清代建筑。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布局呈长方形,由门厅、堂屋、厢房、天井组成。砖木结构,外由青砖斗砌合围,内由木结构支撑。屋面铺小青瓦,屋脊为镂空花脊,后墙为如意山墙。正立面用灰塑牌楼装饰贴面,有门枋、贴柱、字牌、如意、文字、彩绘等装饰,文字右边为“恭友”,左边为“亲慈”。正面、侧面、背面檐口均饰彩绘图案和灰塑如意、寿桃、蝙蝠等。大门石门枋上刻有对联一幅,上联“追宗祖源流槐兰谱系太原始”,下联“阅子孙绵衍书画家传司徒先”。在祠堂内还发现有咸丰元年“王氏宗祖历代昭穆位”石碑一通,记载了王氏第一世自明末,从山西太原迁移到兴山至咸丰元年的各世祖宗,祠堂后还有乾隆三十一年王氏第十一世王尧祚的墓碑一通。是兴山县仅存的一处宗祠。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余氏“伏龙庄”
位于黄粮镇店子坪村余仕坡,俗称“余家花屋”。建造者为余文鋆。建筑面积2610平方米,房屋309间,天井9个,石院墙长240米,高5米,厚2米。该庄园有花园、场坝、溜冰场和一些多功能的附属建筑。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青砖灌斗砌墙,木架结构。屋顶堆塑,马头墙高翘,檐下彩绘花边,院后砌有240长、5米高、2米厚的石围墙,庭院正面宽步台阶,上方八字门楼下,三个朱漆大门,厚重而森严。正门楼受诰封时才打开,县级官员拜访,主要官员从左侧门进出,次要者从右侧出入,普通人只能从两边小门或后门行走。门窗雕刻工匠均来自宜昌等地。雕刻材料严格考究,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岳母刺字、割股啖君、黄番温席、卧注求鲤、县梁刺股、凿壁借光、桃园结义、程婴托孤、举案齐眉、麒麟送子等传说事故图案。据说伏龙庄的建设先后共花16年,跨清朝和民国两个朝代,分两期仍未完成整套建筑。是兴山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地主庄园,为祖藉山东平都县余登荣迁此落籍。第二代余瑾,余家自第四代余廷孝开始发迹,大儿子余志烺获得了“诰封三品中议大夫,例奖一等嘉祥章”的爵位,官居归州州判。二儿子余志锐,也获得了“诰封三品奉政大夫”爵位,官居江苏省淮扬道道台。第六代余文鋆鼎盛,拥有20个庄子,61个佃户,良田1092亩,山林9740亩,其家产遍布兴山、宜昌、钟祥三县四乡九村。第七代余明亮(字采畴)虽以其敏锐的嗅觉卖掉了17个庄子,3/4的土地和山林,但在革命浪潮中被迫自杀。20世纪60—70年代,该庄园一直作为教育基地供人学生观瞻。80—90年代逐渐被毁。残存部分迁建于县城,遗址上建有希望小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甘民雨老屋
位于兴山古夫镇平水村大岭山脚下。俗称“星屋”。建筑坐北向南,二层,其中第二层为木楼。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三间16.3米,中为天井,砖木结构。大门正上有“旧学泽长”四字,后堂大门上有“节介稀龄”匾额,右书“甘府袁太子孺人七十大庆”,传为康熙年间朝廷所赠。
五.黄家祠堂
位于兴山水月寺镇龙头坪村。清同治年间建。建筑坐西向东,整体平面呈“回”字形,面阔三间15米,进深二重19.3米,由门厅厢房正屋组成。正屋高于其它建筑0.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四根方形木立柱,后有两根圆形木立柱,保存完好。
六.大茶垭驿栈
位于昭君镇响龙村。驿道位于兴山至保康的古道上。古道依山势而建,尚存宽1.5-2.5米,长200米的古道。古道前立有青砖砌牌楼式方形大门为驿站总驿口,古道两侧有一木架构杂货铺,后有两间木架构厢房,内有天井,上有马头墙。另有一栋三开间食盐仓库,残存茶馆厢房。在驿站尽头,有两栋三开间土房,已残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