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珠塔: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2009-08-01 11:26:18)
标签:

旅游

分类: 鄂西南(宜昌市、恩施州)
说到塔,最早为印度佛教僧徒埋葬尸骨的坟冢,称为浮图、窣诸波、浮屠等,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魏晋以后才开始称为塔,成为皈依佛法行道的建筑。至于恩施连珠塔的建造,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恩施古时为海,后经造山运动变为陆地,池水口即龙首山下清江大峡口,故建塔镇住龙首山,以免龙行山崩。另一说恩施城北有笔架山,状如笔架,险峻如斯,挡了地脉风水,难出人才,故建塔以盖之。这毕竟是传说,事实上塔之建筑到明清时代仅为佛教象征性建筑,而为装点风景罢了。
 连珠塔位于恩施市区东南六角亭老城东门外,清江东岸五峰主峰龙首山巅。距城区仅3千米。因五峰相连如珠,故又称连珠山,塔名源此。连珠塔与恩施老城内文昌词、南门外武圣宫隔清江相呼应,成三足鼎立之势。1983年12月1日对外开放。1999年新建了龙首亭,并新辟了石林和“龙珠”、“日行一善”、“龙首山”等石刻。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连珠塔的修建前后历经数十年。据《恩施县志》记载,最先在此建塔的是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由太守张应桃主持建造七级浮塔,周旋数次没有成功。60年后,即道光11年(1831年)蜀人姒朝绾募款,仅造二级而终止。次年知县陈肖仪续修该塔竣工。道光13年(1833年)至15年(1835年)又于塔之前建石坊,左侧建斋堂数楹,周围建花墙、院门,将塔团团围住。
 连珠塔前有山门、花墙、石坊等。山门位于龙首山腰,呈辕亭式,门框为青石雕成,门外左右两边各有石鼓一面、石柱一根,石柱上的对联是:“秀挺五峰奎壁灿,灵钟六邑冕裳新”,横额是“山辉川媚”。进山门是古朴幽深的石级甬道,进小山门右为斋堂,老百姓俗称其为官厅,相传为旧时官员登塔游览时休息的场所。为四合天井式砖木结构建筑,原供奉木雕菩萨造像,后废。右侧经圆门进,碑壁上嵌连珠塔建塔及维修碑记。过碑壁右转,上石级阶梯,即是塔前“揽胜”石牌坊。分三间,中门高3米、宽2米,两旁小门各高2米、宽1米,中门石柱前后,各有一对石狮、石象雄踞。石柱及门额雕刻万字花纹和人物故事造像,门额后部镌刻“钟灵毓秀’四字。
 连珠塔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25平方米,为八角七层仿木构楼阁式砖石塔,通高34.8米,底边长1.7米。整个塔唯第一层最为高大,其下半部及基脚全部为巨大条块青石砌成,圆锥顶藻井花饰鲜明,正中原供奉佛像。底层设拱形塔门,高4.5米、宽2米,门额嵌“连珠塔”石匾,门柱阴刻隶书对联:“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五峰卓秀天开图画助文明”,落款“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七月施南府知事吴式敏撰并书”。塔内有129级旋梯至顶层。各层塔面间置洞门,除第五层只有3个门外,其它各层均有4个高l.8米、宽0.6米的拱形门,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开着,供游客登高远望。在第七层中央,有一根大木柱将塔刹撑起。塔顶由七颗锡珠重迭而成。塔角上各雕刻天王大力士一尊,造型无一雷同。每层塔原各有总计56个铜风铃,惜已不存。塔周基遍刻海水、莲花,隐喻佛生于莲,莲生于海的佛经故事。
 连珠塔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观恩施山城风光,了解恩施的绝好去处。站立塔顶,极目远望,恩施山城尽收眼底,清江划城而过,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新旧老城泾渭分明。的确给人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国民党驻恩施防空指挥部认为连珠塔目标大,会被日机轰炸或成为轰炸恩施的目标,打算拆掉。恩施县民众教育馆长高荷鲜邀请社会贤达胡凤偕、张翼洲、高吉甫等召开座谈会。会上,张翼洲慷慨陈词,使防空指挥部放弃了拆毁连珠塔的打算,“张翼洲语救连珠塔”一时在恩施传为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