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诗经》之乡
(2009-02-16 11:52: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鄂西北(十堰、襄阳、随州市) |
相关文献资料
1.明代《万历郧台志》卷十“著述卷”载有“七言绝句”:“往日跳梁今按堵,三邊共说裴开府,当知文武宪群工,天为皇朝生吉甫”。明代《郧阳府志》亦载有:“房县青峰城东九十里尹吉甫祠墓在焉”。
2.清乾隆知县钟梦瀛在房陵古迹作诗云:“我来房邑中,幅员廊千里……吉甫文武略,清风穆如许.....”
3.
清代贡生张开隐咏房州青峰佳景云:记得房陵古号州,青峰更见景多幽。山为文峰峦环绕,寺有清泉水长流。同治年间仙佛在,尹公墓侧断碑留。”
4.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
“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
5.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
6.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房县志》在“历代县人诗文选”中选载有“尹吉甫《大雅·崧高》、《大雅·丞民》”及“尹吉甫之子尹伯奇写的《履霜操》诗歌。”
宝堂寺旅游风景区
位于房县榔口乡七星村。建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十年(1850年)又两次扩建,面积约100平方米,属宫殿式建筑,砖木和石凿结构。属三进院,现存石窟,系在一悬岩上人工开凿而成,石窟坐西朝东,分上下两殿,全为石殿。上下殿之间,由下殿右侧倚山开凿38级石阶、并用石雕护栏通往上殿。上殿石窟长5.6米,高2米,宽3.72米,走道有石雕护栏,正殿两边有配殿。下殿石窟长9米,高4米,宽4.8米,大门为石雕框,两侧有4扇1方米的石雕艺术花窗。下殿岩壁前寺院现仅存寺院遗迹,尚存有一龟驮碑,高3米,宽1米;碑帽为二龙戏珠浮雕,碑座为一翘首石龟,形象逼真;碑身刻有“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碑文上载有:“古周朝名宦尹吉甫”字样。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县县丞李南金、知县胡壁主持立的《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隐山房旁观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峦。”相传,为以假乱真、防盗墓,房县境内共有12座尹吉甫的墓。
双龙洞
是一个深邃迂回的大型溶洞,内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支洞,至今还无人知其全貌。洞内暗河清流,泉水叮咚,长满形态各异的石笋、石柱、石帘、石花,沿途可见一、二、三潭,洞内景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绵延十几公里,可开发建成溶洞探秘项目。
位于房县城东40公里处,紧靠305省道,是一条长20公里的峡谷,谷口如壶口,万千绿意尽锁于谷内。谷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树木繁茂,郁郁葱葱,有奇峰异石、清泉飞瀑。四时之景各异,春有花草,夏有流瀑,秋有红叶,冬有白雪。相传“中华诗祖”尹吉甫曾在此采诗、编诗、吟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建成后,与尹吉甫宝堂寺隔山相望,相得益彰。
位于湖北房县城东45公里,榔口乡乡境内,紧靠305国道。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适合开发水上项目,该项目包括湖滨浴场(开发钓鱼场、游乐场、烧烤场等娱乐项目)、水上竞技(开发摩托艇、水中滑板、皮划艇等运动项目)、山上观光(度假村、观光农业)等。建成后,将成为集娱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鄂西北现代水上娱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