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资讯 |
分类: 湖北省 |
鄂西地区
1.鄂西北山区以中、低山为主,谷深坡陡,神农顶高程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区域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
2.鄂西南山区以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
三峡库区以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
鄂东南地区
1.黄石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
2.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以丘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大部被粘性土层覆盖,少量露头,隐伏岩溶发育。武汉、鄂州、咸宁、赤壁以丘岗为主,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多上覆粘性土层,隐伏岩溶发育,鄂州东部有中酸性岩侵入。
3.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通城)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通城县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区,风化砂层较厚。
鄂东北地区
1.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武穴市、黄梅县过渡为岗地平原;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风化砂层较厚,武穴市、黄梅县大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大别山南麓(英山、罗田)以中、低山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风化砂层较厚。
2.中部地区(黄陂区、新洲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以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鄂中地区
1.大洪山及周边地区以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汉江夹道从其中部通过;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陆相碎屑岩为主,汉江夹道上覆有松散堆积层。
2.江汉平原遍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以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层也由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逐次向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过渡。
鄂北岗地
桐柏山区的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多白垩系陆相碎屑岩覆盖。地形开阔平缓,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为主。
二.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