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湖北省 |
民间美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伴随物,其魅力在于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并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民族精致的文化的营养和源泉。湖北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它是湖北千百年民间乡土文化的记忆,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下面简要介绍湖北民间美术:
1.刺绣
湖北民间刺绣多出自妇女之手,用于花帽、枕头、肚兜、围兜、围腰、荷包、香包、花鞋、鞋垫等等装饰。刺绣内容多以花卉鸟兽为主。刺绣的图案可先画在布料上,也可用纸剪出图样,再依样或图刺绣。常见的有绣花枕片(枕头呈长方形,内置棉絮、谷壳之类充填物,两端绣花,四片为一组,常以“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为题)、绣花鞋垫(姑娘出嫁前要绣上多达数十双的鞋垫,择其最好的给意中人作信物)、披肩(在鄂东称为云肩,为殷实人家雇请绣工精心制作罩在新娘礼服上的装饰品)、油搽”(是旧时妇女梳头搽油的护发工具。圆形居多,大小约2寸见方,用吸水性强的去脂棉纱制成,上绣花纹下沾油)。绣品中的纹样都有一定的“说头”:或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或憧憬爱情幸福,家庭美满和睦;或寓意家族兴旺,子孙万代绵延,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善良愿望。此外还有布贴,布贴亦称补花,为刺绣的另一种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图案,先用浆糊贴牢,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锁绣,将其固定。鄂东南阳新一带农村姑娘出嫁,大都随身携带一个别致的“布角包”,内装缝制嫁衣嫁妆时余下的各种布头。过门后,利用时间为未出世的小宝宝缝制布贴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钱,而且做出的东西漂亮结实耐磨。
2.编织
主要有竹编和土锦。
竹编是将精选的竹材劈破成各种规格的篾片、篾丝,再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制等工序,编织出造形优美的篮、盘、鞋、席、包、玩具等,实用、物美、价廉。湖北咸宁,鄂西土家人竹编最为有名。其中土家人用竹做原料可编生产工具如提篓、背蓝、晒席、可编生活用具:背孩子的花背篓,烤火用的火笼,餐具、坐椅。
土锦,即土家族织锦,又名“西蓝卡普”(即编织的被盖花)。土锦以“通以断纬”为编织手段,纹饰既抽象又有形,运用红、黄、蓝三原色,并延伸以赤、黄、青、白、黑为五正色,其它复色作适当的填充。突出中间主体,以四方连续展开,上下又以二方连续组成边框线面或城墙垛式的边框,上下左右都严谨对称达到平衡协调的效果。
3.雕刻
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
木雕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是明清以来的祠堂公馆、神舍庙宇和民居建筑中的梁枋、擎檐撑、雀替、门窗的雕刻部位。如武当山道观建筑群、鄂西土家族民居窗格等。此外还有鄂南的雕花床、看柜、木椅、洗脸架等木雕家具和土家人的木雕(土家人木雕包括傩堂戏面具、建筑物上的装饰,各种神灵偶像、百虎图腾等)及鄂西北的根雕家具和手杖。
石雕主要用于建筑、陵墓(墓碑装饰、驱鬼逐邪,镇墓)。其题材广泛,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六类。其中尤以土家人石雕最具活力,代表作有恩施鱼木寨和唐崖土司城的石人、石马、石牌楼等。
砖雕代表作有荆州市荆江大堤万寿宝塔。塔身内外有两千多块砖雕。艺人以浮雕和线刻手法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动物、花鸟图案。砖雕两侧,还以汉、满、蒙、藏、回五种文字刻有捐资者姓名、捐资数目。砖雕凝重大器,是研究湖北民间砖雕艺术的宝库。
4.年画
由于它多在岁末年初喜迎新春时张贴,而被称为年画。它常贴于院门、房门、堂屋、灶头、内室等处。湖北年画多为木版年画,其品种繁多,可分为门神、单幅年画、中堂、四条屏、斗方、灶画、灯笼画等。
5.剪纸
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镂空成纹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湖北民间剪纸,有剪、刻两种。鄂西北以剪为主,样式有窗花、灯花、喜花以及鞋垫花。而在近代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更多地是使用刀具,以刻代剪,成批生产雕花剪纸进入市场。雕花剪纸又名“花样”,主要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多是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图案。
6.皮影
湖北皮影有两种,一种是久负盛名的江汉平原地区的“荆州影”,另一种是鄂西北的谷城、竹山、宜城、均县(今丹江口)、保康的“小影子”。“荆州影”高约2尺2寸,多用三岁左右的牛皮雕成,也有用驴皮、纸板的。以谷城为代表的“小影子”高约1尺多,多用驴皮雕成。
7.挑花
挑花分素挑、彩挑两种。素挑为白底黑线或黑底白线,整个布局显得朴实大方,单纯而对比强烈。彩挑则为群青粗布作底色,统筹白线挑绣的主体骨架,填绣大红、桃红、朱红、桔黄、中黄形成暖色基调,点缀粉绿、墨绿、湖蓝,使整个画面暖而不燥,繁复和谐。湖北挑花在针法上以十字针为主,又配以直针、空针、牵针、双面针法,以求其意想的效果。
8.陶器
湖北陶器以日用陶为主。以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蕲春管窑岚头矶窑三大名窑烧制的陶器最为著名。其中汉川马口陶代表作“八仙坛”,其刻花和划花技术,属湖北民间陶艺独创,国内外绝无仅有。
9.糖塑
俗称吹糖,以天门糖塑最为著名。糖塑是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麦芽糖为原料,制作者将糖加热以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黄四种色素备用,而后借助剪刀、木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通过吹、拉、搓、扯、捏、压、挑、剪等技艺将糖塑制成形。
10.银饰
是以白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饰物,常有耳坠、戒指、手镯、发簪、手链等。最为精彩的是帽饰人物,常用高浮雕、浅浮雕、镶嵌和镂空的表现手法,图案多为龙凤吉祥、长命富贵、麒麟送子等。
11.印染
蓝印花布遍及湖北全省,尤以天门蓝印花布最负盛名。其特点表现为:1、蓝与白的选择,蓝白两色并非吉祥色彩,然而经过艺人们的巧妙的艺术处理,却使人感到清新明快、和谐醒目;2、虚与实的结合:蓝印花布系漏版制作,艺人们变点不能相连的劣势为特点,以点组成线,以线组成面,若合若离,似为一体,实又分离,运用虚的手法,创造出笔断而意不断,物象不碎的写实效果。
湖北著名的民间美术有黄梅挑花、阳新布贴、来凤土花被面、天门蓝印花布和蜡染、天门糖塑、江汉平原皮影,老河口木版年画,孝感雕花剪纸,大悟织锦带等。
天门糖塑
“糖塑”是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麦芽糖为原料,制作者将糖加热以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黄四种色素备用,而后借助剪刀、木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通过吹、拉、搓、扯、捏、压、挑、剪等技艺将糖塑制成形。
天门蓝印花布
用蓝草染制棉布(土布)而成的布叫蓝印花布。极富浓郁的乡士气息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朴实健康,美观大方,色调明快,装饰性强,蓝白相间,令人爽目神怡。且不易退色,经久耐用。最宜作农村家庭生活用品。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以元青布做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它常用于装饰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题材多为花草、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
阳新布贴
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以刺绣制作而成,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品。阳新布贴在剪样造型、色彩配置、缝制工艺和刺绣点缀上独具特色,历史悠久,体现了鲜明的楚文化艺术特征。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称谓,"西兰"是被面;“卡普”是花,也就是“花被面”的意思,故称“打花铺盖”。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尤以来凤土花被面最为著名。
江汉平原皮影戏
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其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
大悟织锦带
流传于大悟民间是以单调的蓝、白、红、黄棉线或彩色丝线手工织成各式各样花纹或图案的带子。大量用于帽带、围裙带、抱裙带、裤腰带、绑腿带等,亦可做男性的领带和妇女衣服的滚边。不同的花纹寄寓不同的含义:白果图案的锦带用于捆绑嫁妆,寓白头偕老;蝴蝶闹金瓜图案,寓团团圆圆;莲、笙、桂图案寓连生贵子。编织锦带,靠背椅、长板凳、木梯等都可以做机床,用筷子索线编结提花纵,用手代替梭,用木刀代替扣。主要技巧不在于使用工具,而在于手工编出精美的花纹。
孝感雕花剪纸
孝感剪纸又叫“雕花”,源于隋唐时期,原来主要用作妇女刺绣图案的设计底稿——“花样”。即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制作而成,雕花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刻镂而成。孝感雕花剪纸题材丰富,主题多样,纤细秀美,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炼,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具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老河口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为代表,“南派”则以湖北老河口、江苏苏州为代表。老河口民间艺人陈义文是现今我国“南派”木版年画的惟一传人。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结、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按形式大致可分为: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二十多种。
相关链接:
1994年以来,湖北坚持开展“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命名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命名27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其中丹江口市关山镇吕家河村等14个地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