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2009-03-05 14:51:52)
标签:

自我服务

育儿

分类: 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论坛上转来的.谢谢楼老师!与孩子共勉!

 

自理能力的培养:

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劳动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学习、生活习惯越易成功. 有的家长说:“现在还小,以后长大都会的”有些是这样的,但同时你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会落后与别人,他不但自信心会受到一些影响,而且也失去了一个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机会。

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喜欢听故事,不喜欢画画或者说这种东西我们无所谓的只要开心就好。我们幼儿期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的个性等等一些内容,那么譬如我们的画画:绘画是在学习一定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美的感受力,发展他们的小肌肉手脑并用能力。譬如我们的音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学习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让幼儿聆听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从而促进幼儿音乐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形成最初浅的音乐素养。所以,只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只要家园配合,要求一致。相信孩子们都会进步的,各方面能力都会提高的。

可见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品质,也影响孩子的学习。

 

一、学会自我服务和学会劳动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1.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培养道德价值

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 

 

2. 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完成一副作品或独立完成一样手工作品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依顺孩子.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和劳动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这样当他们进入中、大班以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3.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学习习惯要讲究方法 

1.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2.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绘画中,只要孩子能将他自己所想愿意画出或愿意将一副画涂色,使其变的更加漂亮,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他的兴趣会提高,在幼儿园也会更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而不会叫:“老师,我不会”;家长在家辅导时,或看到孩子从幼儿园带来他的作品时,千万不要说“画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象,难看死了”。

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3.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洗手,扫地等,巩固所学的技能. 

(2)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3)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兴趣.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4)通过和爸爸妈妈比赛,以竞争形式让孩子知道只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赛才能获胜.开始时,家长可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有成功感,当孩子掌握正确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 

(5)让孩子当"魔术师"或爸爸妈妈当摄影师.开始时先指导孩子学会有关技能,然后孩子来当"魔术师"让玩具"变"整齐,让饭菜"装进"肚子,让手帕"变"干净等,家长可当摄影师将孩子劳动的情境拍摄下来,以调动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的积极性. 

(6)家长可带孩子外出参观成人劳动情景,有时也可让他们模仿,形象地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技巧. 

 

4.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2~3岁的孩子,让他用勺自己吃饭,初步学会穿脱衣服,开合拉链,自己拿放玩具等;3~4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5~6岁的孩子除了自理劳动外,还可让他们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子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还可以要求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饲养小动物;在学习能力上给他们买些涂色的书,让他们画画、涂涂,在大人监督下,让幼儿使用剪刀,对能力弱的可从最简单的随意剪开始、能力中的在家长指导下按黑线剪、折等,完成一样作品、能力强的可教他们自己看图独立完成作品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地学会去做,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节奏,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重要的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一点一点长大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 

 

5.做好"记录",评价孩子在家情况

家长可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自己不能完成的则留空白,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完成.家长也可将孩子每天应该做的事情用图画出来,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儿在家学习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6.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恩的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