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一篇学术论文的SOP流程&如何用英语作学术报告 presentation

(2014-12-21 11:56:10)
标签:

presentation

sop

干货

学术

生物

分类: 随笔杂文感悟
读懂一篇学术论文的SOP流程&如何用英语作学术报告 <wbr>presentation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SOP流程可以提高管理运营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然而在做科研读文献的道路上,如果有一套详细的SOP流程来知道你,你的科研技能也会得到事半功倍地提高。本文作者汇总了读懂一篇学术论文的SOP流程中的11条法则,旨在为科研入门者提供一个思路。
要想针对一个科学课题形成真正训练有素的观点,你需要熟悉这个领域当前的研究。而要想能够在众多对研究的解读中区分出良莠,你必须乐于阅读原文献,并具备独立阅读这些文献的能力。对于每一位博士和科学家来说,阅读和理解研究论文是他们在研究生院必须掌握的技能。你也可以学会它——不过和任何其他技能一样,你需要为之付出耐心和实践。

阅读科学论文跟读博客或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你不仅要用与原文不同的顺序来阅读各个章节,还必须记笔记、多读几遍,还可能得查阅其他论文,以便理解一些细节。一开始,阅读一篇论文可能会花费你很长时间,但是对自己耐心一点,当你有了经验,这个过程就会迅速许多。

不用害怕被论文和数据压死,随着经验的积累,阅读论文的效率会有所提高。

这里我要探讨的科学论文类型是指“一次文献”(primary research article)。它应当是经过同行评议的,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大部分这样的文章分为下列部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以及结论(或解释、讨论,conclusions/interpretations/discussion)。

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留意一下作者和他们所属的机构。有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很好的科研声誉,但也有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是有导向性的。发表论文的刊物也要多加留意,小心那些来自可疑期刊,或者来自像Natural News那类网站的文章——这些媒介看上去像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实则不然。以下是给非科研人员的第一手研究论文阅读指南:

1. 别先读摘要,从导言部分入手。

摘要是论文文首那简短精炼的第一段话。事实上,很多非科研人员在试图建立一种科学观点时,常常就只读一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做法。别这样。)我总是最后才阅读摘要,因为那里包含了对整篇论文的简要概括,我担心无意之间被作者对结果的解读灌输了先入之见。

2. 找出大问题。

“大问题”不是指“这篇论文讲的是什么”,而是“这个领域正在设法解决什么问题”。这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记得仔细寻找证据分辨哪些文章是有导向性的。

3. 以不超过5句话的篇幅总结背景。

为了解决这一“大问题”,这一领域做过什么努力?之前的工作有什么局限?在作者看来,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你得先能够简洁地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才能够理解它。

4. 找出具体问题。

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究竟想回答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有多个,也可能只有一个。把它们写下来。如果是那种验证一个或者多个零假设的研究,把零假设辨别出来。

5. 弄清解决手段。

为了回答这些具体的问题,作者要怎么做?

6. 阅读方法部分。

为每一个实验画出一个图表,画出作者到底做了什么。里面要包含使你全面理解研究工作所需的所有细节。

7. 阅读结果部分。

写下一段或几段话,总结每个实验、每幅图解和每张表格的结果。先不要解读结果的意义,写下结果是什么就好。你往往会发现,结果被总结在图解和表格之中了,用心注意它们。你可能还需要查阅在线的补充信息才能发现部分结果。另外,还要注意:

“显著”和“不显著”在统计学上具有精确的含义。

图表中有没有误差线?对一些类型的研究来说,没有标明置信区间可是个大漏洞。

样本大小。研究对象有10个人,还是10000个人?对一些研究目标而言,10个样本足矣,但是对大多数研究来说,样本多多益善。

8. 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回答了特定问题。

你认为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在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不要继续。就算你被作者的解读改变了想法也不要紧——事实上,如果你还是这种分析型阅读的新手,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在所难免——但是在阅读其他人的解读之前,先形成自己的解读,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9. 阅读结论(或解释、讨论)部分。

作者认为结果意味着什么?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你能不能想出其他的方式解读结果?作者有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存在任何弱点?你有没有发现任何作者遗漏的问题?(别以为他们都万无一失!)他们建议下一步如何做?你同意吗?

10. 回到开头阅读摘要。

摘要与作者在文中的论述相符吗?又是否与你对论文的解读一致?

11. 了解其他研究者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谁是这一领域(公认或自封)的专家?他们对这项研究有没有什么你没想到的批评?或者大体上都持支持态度?不要省略了这一步!我推荐你在这时候使用谷歌,不过一定要最后再这么做——那样你才能有更加充足的准备,批判性地思考其他人的意见。
————————————————————————————————————————————
Presentation
读懂一篇学术论文的SOP流程&如何用英语作学术报告 <wbr>presentation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增加,不少科技工作者都会遇到用英语作学术报告(presentation)的场合。怎样准备一个高质量的英语的学术报告呢?本文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想法。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增加,不少科技工作者都会遇到用英语作学术报告的场合。怎样准备一个高质量的英语的学术报告呢?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想法。

首先要承认,用英语作学术报告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不容易,甚至很困难。但语言不是唯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一个对英语学术报告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手,到能够得心应手,要经过千锤百炼——我自己的体会,这个过程,就是个培养思维方法的过程。

报告给谁讲,方法大不同

当你准备一个presentation的时候,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你的听众是谁。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要讲述的“故事”应该如何描述,报告的内容深入到何种程度,以及你要带给你的听众什么样的信息。这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知识结构,以及你要介绍给对方的信息。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听众,讲述方法完全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有的报告需要直奔主题、侧重描述你研究的方法和细节——比如给研究生、小同行讲的时候,再复杂、枯燥的内容,他们也有必要,也有能力理解;有的场合需要在讲清楚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把一些时间放在你的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上——比如给大同行讲,或者在交叉学科学术会议上;如果是科普报告,则需要将科学的语言和内容,转换成容易让普通人理解的“故事”。

设计报告要由简入繁,重点突出

讲故事要由大到小,引人入胜

设计学术报告,就像你构思写一本书,或者一篇学术论文。应该先定大的框架结构,然后逐渐细化,深入到具体内容。要把握好深入的分寸——别指望把你的工作的每个细节都面面俱到地放在幻灯片里,要把最为关键信息传递出去。回想一下你自己听过的报告,你能够记住多少细节信息,比如每一步公式的推导,或者某个人实验中使用的设备的所有参数?一个成功的学术报告,应该重点突出,让听众听过之后得到几条“能够带回家的信息(take home message)”就够了。报告过后,听众脑海里应该形成一个像科技论文的摘要一样的清晰的脉络。如果你打算用10分钟讲20页干巴巴的公式推导,打住!3分钟以后,台下的呼噜声就响起来了。作报告多了,经验增加,你就能更好地把握听众审美疲劳的阈值。如果某些繁琐的细节非常关键,比如一些理论背景、公式推导,那就放在最后作为附件,等到有人问到了再展示出来给大家看。

讲故事由大到小,指的是开始的背景部分面要宽,清楚地向读者介绍你的工作所在的领域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然后逐步将视野缩小到你研究的具体问题上,这个思考过程如同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每一个研究,肯定都是某一个领域中冰山的一角。我目睹过有学者在国际会议上用幻灯片上罗列自己文章的“光辉业绩”,大而空地讲述自己实验室的“优秀成果”,我自己感觉这样是不太合适的,听众也感觉味同嚼蜡。相反,我还见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会议上很认真地讲述具体的科学问题,非常受欢迎。

幻灯片的制作也非常重要

幻灯片再赏心悦目,也应该为报告服务。有一些制作幻灯片的基本原则,已经被很多优秀的演讲者总结过,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提三点人们最常忽略的细节:

①幻灯片上字体大小要适中:要视报告的房间大小,决定你所用的最小的字体。通常不要用16号以下的字体——包括图表的坐标轴的标注,都要让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看清楚你幻灯片上的每一个字母;

②文字密度要适当,要尽量使用bullet(要点),不要大段地摘抄文字——别让读者聚精会神地读文字,而不是一心一意听你讲;

③尽量多使用图片——西谚有云: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图胜过千言。

幻灯片做多少张合适?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原则是约一分钟时间对应一张幻灯片。这样报告人的语速和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会被调整到让听众容易接受的程度。

逻辑,逻辑,逻辑!

作学术报告,要有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线。这是指每一张幻灯片之间的自然、合理地过度,也指你基于数据和分析,得出的每条结论都精确、无误,值得推敲。如果有哪条信息在逻辑上存在漏洞,下面的专家会很容易找出来。在学术报告里要避免假、大、空的毛病,言之有物的才是好报告。

不要过多地担心语言问题

英语口语是我们的弱项——这个没有办法,只能多加练习,但不用过多担心。国际会议上通常是南腔北调,什么版本的英语“方言”都有。学术圈里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报告人的语言问题,还是非常宽容的,毕竟语言只是工具,听众更关心的是你的工作。但报告人一定要多做准备。一个基本要求是,尽量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将信息点表达清楚。写逐字稿,背诵下来是个好办法。实在没底,可以带上写了关键字的小卡片,不时看一眼。不过千万别盯着卡片而忘记了和听众视线交流。

关于回答问题

报告之后的提问环节,通常会让我们很紧张。准备的时候,最好反复考虑,听众有可能会在哪里提出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当然,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被抛出来,沉着应对就好。如果自己的研究有缺陷而别人提出来,不妨坦率承认“恭维”一下提问者的敏锐并感谢对方。如果有提问者纠缠于某个问题不依不饶,或者你始终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不妨告诉他(她),更多的问题,我们可以会后一起私下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