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期末试题

标签: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分类: 学海无涯 |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
1、
Cl2、Br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
2、亲电试剂 简单地说,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 reagent)。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如:H+、Cl+、Br+、RCH2+、CH3CO+、NO2+、+SO3H、SO3、BF3、AlCl3等,都是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接受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酸(Lewis acid),因此,路易斯酸就是亲电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催化剂。
3、亲核试剂 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OH-、HS-、CN-、NH2-、RCH2-、RO-、RS-、PhO-、RCOO-、X-、H2O、ROH、ROR、NH3、RNH2等,都是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给出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碱(Lewis base),因此,路易斯碱也是亲核试剂。
4、试剂的分类标准
在离子型反应中,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如:CH3ONa + CH3Br→CH3OCH3 + 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这个反应究竟是亲反应还是亲核反应呢?一般规定,是以在反应是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为判断标准。在上述反应中,是CH3O-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CH3O-是亲核试剂,因此该反应属于亲核反应,更具体地说是亲核取代反应。
二、反应类型
三、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如果一个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经过几步完成。则在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反应活性中间体(active intermediate)。活性中间体能量高、性质活泼,是反应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短寿命”(远小于一秒)的中间产物,一般很难分离出来,只有比较稳定的才能在较低温下被分离出来或被仪器检测出来(如三苯甲烷自由基),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是真实存在的物种。
1、
具有较高能量,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自由基。自由基碳原子是电中性的,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是P-π共轭和σ-P共轭。
自由基稳定性的次序为:
在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加成和加成聚合反应中都经历自由基活性中间体。
2、
具有较高能量,碳上带有一个正电荷的基团,叫正碳离子,又称碳正离子。正碳离子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P轨道是空的。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有(1)诱导效应的供电子作用;(2)P-π共轭和σ-P共轭效应使正电荷得以分散。它是一个缺电子体系,是亲电试剂和路易斯酸。
各种正碳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
在亲电加成、芳环上亲电取代、SN1、E1、烯丙位重排反应中都经历正碳离子活性中间体。
3、
具有较高能量,碳上带一个负电荷的基团,叫碳负离子。烷基碳负离子一般是SP3杂化,呈角锥形,孤对电子处于一个未成键的杂化轨道上;如果带负电荷的碳与双键相连,则这个烯丙位的碳负离子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一对未成键的电子处于P轨道上,可以和π键发生P-π共轭。碳负电子是一个富电子体系,是强亲核试剂,也是一个路易斯碱。
各种负碳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
4、
碳烯(:CH2)是个双自由基,外层只有六个电子,不满八隅体,能量高,反应活性大。
四、过渡状态(transition state,简称T.S)
由反应物到产物(或到某个活性中间体)之间所经历的反应能量最高点的状态,在该状态时,旧的化学键将断裂而未断,新的化学键将形成而未形成,就像把一根橡皮筋拉到马上就要断裂的那一瞬间,整个体系处于能量的最高状态,这个状态就称为过渡态。过渡态不能分离出来,用一般的仪器也检测不到他们的存在。如卤代烃的SN2反应:。
过渡态的结构:
(1)
(2)
(3)
(4)
过渡态与活性中间体的区别:
(1)
(2)
(3)
五、活性中间体与反应类型
1、自由基:烷烃的卤代,烯烃、炔烃的过氧化效应,烯烃、芳烃的α-H卤代,加成聚合。
2、
3、
4、
5、
6、
六、反应历程及特点:
反应名称 |
活性中间体 |
反应步骤 |
反应特点 |
进攻试剂 |
课本内容 |
|
自由基反应 |
自由基取代 |
自由基 |
3 |
(1)三步反应,经历自由基,(2)链锁反应(3)立体化学上为外消旋产物 |
自由基 |
P32-37 |
自由基加成 |
自由基 |
3 |
(1)三步反应,经历自由基(2)链锁反应(3)π键断裂,生成σ键 |
自由基 |
P56-58 |
|
亲电取代 |
正离子 |
2 |
(1)二步反应,经历正离子(σ-络合物)(2)生成芳环取代产物 |
正离子 |
P125-126 |
|
亲电加成 |
正离子 |
2 |
(1)二步反应,经历正碳离子(2)π键断裂,生成σ键 |
正碳离子 |
P50-53 |
|
亲核取代 |
SN2 |
无 |
1 |
(1)反应连续进行,经历T.S(2)有瓦尔登转化(3)立体化学上得到旋光化合物 |
亲核试剂 |
P186-194 |
SN1 |
正碳离子 |
2 |
(1)二步反应,经历正碳离子(2)有重排产物(3)立体化学上得到外消旋产物 |
亲核试剂 |
P186-194 |
|
消除反应 |
E2 |
无 |
1 |
(1)反应连续,经历T.S(2)产物烯烃遵守查依切夫规则 |
碱 |
P194-198 |
E1 |
正碳离子 |
2 |
(1)二步反应,经历正碳离子(2)有重排产物(3)生成烯烃遵守查依切夫规则 |
碱 |
P193-194 |
|
协同反应 |
无 |
1 |
(1)不经历活性中间体,反应一步完成(2)不需要催化剂 |
无 |
双烯合成,SN1、E1反应 |
|
α-消除反应 |
碳烯 |
2 |
(1)二步反应,经历碳烯(2)生成高活性的碳烯。 |
碱 |
P401-404 |
七、化合物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电子效应,都是通过电子的流动或偏移对结构和性质产生影响。
不同之处:
(1)存在的体系不同,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诱导效应存在于σ键中。
(2)传递距离不同,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传递而不减弱,为长程效应;诱导效应沿σ键传递减弱很快,对第三个碳原子的影响小到可忽略不计,为短程效应。
(3)电荷分布不同,共轭效应沿共轭链电荷交替分布;诱导效应沿碳链传递只出现一个偶极。
八、有关规律
1、
2、
3、
4、
5、
6、
7、
九、重排反应(rearrangement)
重排反应规律:由不稳定的活性中间体重排后生成较稳定的中间体;或由不稳定的反应物重排成较稳定的产物。
1、
(1)
(2)
(3)
十、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伞状透视式: 2、锯架式:
2、
5、构象(conformation)
(1)
(2)
(3)
7、
(1)
(2)
(3)
十一、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注:“D,L”表示的是构型,“d,l”表示的是旋光方向,两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
3、
4、
注:将伞状透视式与菲舍尔投影式互换的方法是:先按要求书写其透视式或投影式,然后分别标出其R/S构型,如果两者构型相同,则为同一化合物,否则为其对映体。
十二、有机化学中常用的优先顺序
1、
次序规则用在烯烃和手性碳原子的构型标记中,还用在命名时处理取代基(将次序规则中优先的放后面)。
2、
-COOH>-SO3H>-COOR>-COX>-CN>-CHO>>C=O>-OH(醇)>-OH(酚)>-SH>-NH2>-OR>C=C>-C≡C->(-R>-X>-NO2)
官能团的优先顺序大体上是以基团的氧化态高低排列的。
3、
邻、对位定位基:-O->-N(CH3)2>-NH2>-OH>-OCH3>-NHCOCH3>-R>-OCOCH3>-C6H5>-F>-Cl>-Br>-I
间位定位基:-+NH3>-NO2>-CN>-SO3H>-COOH>-CHO>-COCH3>-COOCH3>-CONH2
要求只少记几个常见的定位基,如红色的定位基。
十三、异构现象
1、
2、
3、
4、
5、
判断一个分子或物体是否是手性的,可考查它是否具有对称面、对称中心和交替对称轴,如果都没有,该分子或物体就是手性的;如果有其一,就是非手性的。
手性是分子存在对映异构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手性分子才有对映体,才有旋光性。
6、
考查一个物质所有立体异构体的方法是:先考查其顺-反异构,然后找出手性分子,再找出手性分子的对映异构体。
7、
化合物名称 |
比旋光度 |
熔点(℃) |
物质性质 |
(2R,3R)-酒石酸 |
+12° |
170 |
纯净物 |
(2S,3S)-酒石酸 |
-12° |
170 |
纯净物 |
(2R,3S)-酒石酸 |
0 |
146 |
纯净物 |
d l-酒石酸 |
0 |
206 |
混合物 |
十四、互变异构现象
一般是通过质子1,3-迁移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