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2007/8/1/0/8/114b69b8d9c.jpg
鸡首壶亦称“天鸡壶”,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此壶釉色既不是纯黑,也不是黑褐色,而是黑中泛白、泛银的一种灰黑色。胎为红褐色,底部无釉,修足规整,竟然可见清晰的跳刀痕,这在高古瓷中比较罕见。早期鸡首壶多为明器,鸡首为实心,仅仅是个装饰而已。后期鸡首为空心,可以倒出水来,就成为实用器了。此壶鸡首为空心,显然是实用器了。
鸡首壶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早期属流行器型,隋唐时期逐渐衰落,主要生产窑口在浙江、江苏北部、安徽部分窑场及江西洪州窑。黑釉鸡首壶是德清窑的典型器物。此壶从风格和釉色来判断当属德清窑的产品,从器型和壶流嘴的风格来看,可以判断它的烧造时间应该为东晋。
这件黑釉鸡首壶在造型上、工艺上都堪称一绝。
首先,此壶没有同时期常见鸡首壶那么高,底足尺寸也较大,整个重心偏低。这样在视觉上就显得格外稳重、踏实。再配上灰黑的釉色,越发显得深沉、含蓄,随便往哪儿一放,都有一种稳如泰山、矫健挺拔的态势。参看后面的附图可知,这种形制在馆藏品中,只有故宫和国家博物馆的比较近似,其他馆藏显然达不到。
其次,壶身的曲线极其优美。尤其是壶腹上半部的椭圆弧度,说饱满但又不夸张,说收敛而又具弹性。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在两晋鸡首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其壶身的曲线和鸡头的神韵。其它的特征都好说,唯独这两个地方即使现代高仿也望尘莫及。曾经有瓷器作坊以真品为模,采用注浆成型,应该说是一摸一样了,可是烧出来后,壶腹就是达不到那种饱满感和圆润感。古代瓷艺工匠就靠双手拉坯,能将每件都把握到如此圆满的程度,就像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作品,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从附图可知,在馆藏品中仅仅只有故宫的黑釉鸡首壶曲线可以媲美此壶,双方各有千秋。
再次,就是鸡首的神韵了。鸡头高昂、鸡目圆睁、鸡冠挺拔,配上浑圆的鸡头部,俨然一副桀骜不驯的派头。此外,鸡头不仅高昂,更难得的是壶腹与鸡首的曲线浑然一体,更进一步强化了鸡首的力度。而鸡嘴不像其他壶那么小,适当的夸张使其完全与壶身融为一体,似乎就是一个壶嘴,但又没有失去其装饰效果,显得非常自然。这种效果,即使是故宫的那件都要略微逊色。
最后,壶口虽然都是洗口,但此壶口较小,壶颈部有一弦纹,这也是其他所有黑釉鸡首壶中不曾见到的。此弦纹恰到好处的分割,使得鸡头、壶身、执柄成为一个统一区域,造就了一只吃得饱饱的、昂首挺胸、扇着翅膀、尾巴翘得老高的骄傲黑母鸡!在这一点上,其他馆藏品显然都没有做到。
综上所述,再根据此壶的鸡首位置、以及修底特征来看。此壶应该是东晋晚期,当时的瓷艺工匠充分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后的创造性杰作!
参考图:国内各地馆藏黑釉鸡首壶
1,故宫博物院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9/114df340f90.jpg
2,国家博物院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8/114df3aebb0.jpg
3,杭州历史博物院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8/114df3b5e52.jpg
4,连云港市博物院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12/114df36a215.jpg
5,无锡市博物院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13/114df373563.jpg
6,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黄墟公社出土黑釉鸡首壶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8/20/16/114df427e5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