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A:
昨天在邢台,今天在廊坊。两天,两次演讲,和大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因此甚至错过了陪女儿过两周岁生日的时间。
说遗憾,真的有一些,说后悔,一些也没有。
因为我喜欢这种和大学生们,和年轻人们一起交流沟通的感觉。它能使我年轻,也能使年轻人们多听一些别人的经历,积累一些经验。变的老成一点。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有些人工作可以敷衍,我却不会,因为我喜欢。
B
一转眼,就奔四张的人了。用北京说调侃一些的说,可以算的上是“苍孙”了。
这个年纪,走过了青葱,走向了成熟。经历了世事,也走过了沧桑和坎坷。
人之所以成长,目的就是为了成熟。之所以要成熟,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缺一不可。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的演讲和交流不多。即便有,大多也是恰巧有成功的校友回校捐款,演讲一场算是学校变相给有贡献有名气的校友脸上贴金。
而那个时候演讲的人是不太敢畅所欲言的。几乎千篇一律,全部都是大而化之的高大上和伟光正。举凡成功,必然不靠背景,有所成就,必然是辛苦努力加汗水,全然不用天赋和兴趣。
最后大抵是几句勉励,鼓励台下的我们坚持一些,要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发光发热。
即便如此,台下听讲的人,也是如饥似渴。不少人都会拿上笔和本子,认认真真的做笔记,好像必修课一样的庄重。
至今,翻翻家里抽屉里压箱底的玩意,这些我做的笔记还在其中。算是一个青涩时代的见证吧。
C:
我有许多比我年纪大上不少的朋友,有的是以前的上司,有的是做节目时候的嘉宾。
他们的孩子现在也正年轻,大概都在高三或者大学的年纪。
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是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主心骨太强,网络又太发达,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听别人说话,不愿意听劝告,更不愿意跟老人们学习。
满满的都是牢骚和不得意,似乎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对别人的意见都是异口同声的玩去。
我到觉得,其实年轻人真的未必是这样的。因为我几乎每天能够收到微博私信上的各种提问,微信公众平台的咨询,以及各种求助的邮件。
为了能够早点长大,或者说为了能够走出迷茫,年轻人真的蛮拼的。
D:
往前数大概100多年前。北京城里有一种奇怪的生物,叫做“八旗子弟”。彼时他们共同的家族企业大清王朝已经经营的颇不景气,所以这些祖祖辈辈靠大清吃饭拿钱的铁杆老米粟们的好日子一下到了头。
于是北京城里,落魄的八旗们成了一景,每日里依旧提笼架鸟,纵鸡走狗。吃香的,喝辣的,在外面还要当个爷,撑个面子。
所以很多无奈就此衍生,北京潘家园地区的鬼市,就是这些落魄八旗催生出来的。趁天未亮,谁都看不清楚谁长相,然后抛售祖产。以避免被人看见落了脸皮。而且,家产贩尽,只能靠粗粮裹腹的八旗,买一块练好的猪油是必须的。以便在饭后猪油抹嘴,出门撅着嘴给大家看,爷还是吃的起肉的人。
就算是到了这个地步,八旗的生活依旧是尽量奢靡。卖房子卖地的钱,该赌照赌,花二百两买个虫儿也舍得下手,更有人早上买了宅子,拿着钱就奔八大胡同这个红灯区去长住个把月。根本不管以后什么样。
很多人不明白,八旗为什么这么作死?其实答案不是因为待遇的改变,和生活的巨大落差。而是对未来迷茫,一直管吃管喝的大清朝都要亡了,未来怎么办?不知道,所以才可劲的醉生梦死,任着性的折腾。
而明白未来自己要怎么办的旗人,都成了人物,比如老舍,比如启功先生。
之所以扯这么多,就是想反驳一句话,现在年轻人只知道胡闹,享受。只知道胡闹,享受,不过也是因为迷茫罢了。
E:
我在大学里的演讲一向是爆满,而且绝没有睡觉的。到不是我讲的有多好,而是年轻人本身内心里,有强烈的需求,会去寻找一些能够帮助自己走出迷茫的东西。
之所以很多人说年轻人不愿意听话。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大多站在家长的心态上,不是和年轻人沟通,分享,而是强迫和命令。如果加上一两句,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老子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就更让年轻人反感。要明白,学习不等于服从,而交流不等于强制。
或许,爱护后辈之心,人皆有之。将来我对马琪朵,也会是这个操蛋的吹胡子瞪眼的态度。
但起码现在我很清楚,清楚年轻人内心的需要和渴望。也很清楚自己应该站的定位。我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分享者,我愿意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过往和经验。至于学多少,听多少,悟多少,和我无关。
我愿永远不变成火星人马丁叔叔,而一直是年轻人的火星人马丁哥哥,因为那样没隔阂,没有倚老卖老的感觉。我愿帮年轻人和大学生们更快的走出迷茫,但最终能依靠的,真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