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导员给我们开会,说你们大三了,过些天学校的春季双选会你们去看看吧,我给你们每班发几张票
双选会者,是学校大型招聘会的别称。貌似是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因为要采访,双选会我已经去了四次,每次去都会有一些感叹,去年的那一次让我决定不在双选会上找工作。
双选会的面孔:
大一去双选会,还能看到像阿尔卑斯、一汽这样大的公司,但是去年十一月的双选会,一个都没有看到。与此相比,大公司在学校的宣讲会同期增加了三倍。所以,想在大公司就业,就不用来双选会了。
数量最多的:是国企。东北的占大半,不过天南海北的也都有。
最好找工作的:专业是机械,如果机械的学生还会日语的话,那就太吃香了。另外化工什么的也很好找。需要文科的专业很少,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要文科的,上面写着“汉语言专业(男)”——我们学校这一届一共有五个汉语言专业的男生。
最热闹的:是银行,因为银行的招聘用大大的字写着“专业不限”。所以文科生就在这里挤来挤去,但是还是争不过那些学理出身向来换换胃口、凑凑热闹的人。所以有人很风趣地把“专业不限”理解成“除了文科专业不限”。但上一次连这样的银行我都没有看到。
最显眼的群体:高校。他们是来这里招老师的。要求都是研究生以上,跟我们没有关系。但这是除了国企以外的最大群体。用“安家费·万”来吸引人。在双选会上签约的寥寥无几,他们招到人的数量也可想而知了。好玩的是,每次我都看到那几个高校,都面熟了,他们总缺人?还是总招不到人?如果是这两种状况,他们学校的教学岂不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最可笑的单位:有一次我对一家单位的优惠条件感兴趣,想知道现在单位对学生有多“好”。单子上按照求职者的硬件罗列了单位的安家费、住房等,排在最前面的竟然是院士。他们竟然想在双选会上招院士!俺们学校一共那么十来个院士,还就不信了他在这贴个告示就能整走一个半个的。双选会上来视察的领导还不知道够不够他们的选拔标准呢。
对熟悉的单位:呵呵,就是我爸爸的单位啦。几年前,但有本科毕业证的学生都不愿去那个地方。但最近几年港口发展快,加上就业难,这次几个叔叔往那一坐,也没啥宣传,说实在的真不显眼,但还是招走了俺们学校的研究生。不用吃惊,这次他们把北京对外经贸的都招去了。至今,还有朋友捶胸顿足对我说,你爸单位招人的时候告诉我生就好了。是啊,等到我朋友错过招聘自己送上门去找到他们人事部门的时候,回复是:对不起,我们已经招满了。
我们的就业:
我在学校的招聘会上就看到了一个跟我们专业沾点边的活儿,一个网站的编辑,去了解了一下,不仅非常不正规,而且连工资都保证不了。
去年的双选会上有一次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学校如何处理新专业的就业问题。俺们学校的老师举了物流专业的例子,就业中心搜集了所有跟物流有关的用人单位,并且挨个推荐我们的学生。看着旁边的记者记下这段话,我有点想笑,这只不过是学校想去发展的一个专业而已,对于我们,怎么不是这样呢?我们上一届不一样是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吗?
其实也不能怪学校负责就业的老师,一万多学生哪管的过来啊。真正原因在与就业难。再追溯一下,就是学校的培养。不要等着学生找不到工作了把就业率乘以二三虚报了事,培养人才的时候呢?
现在也有一个讨论,在就业难的状况下,是高校应该瞄准就业市场培养人才,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培养。但是对于我和身边的同学而言,我们感受不到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处于这个矛盾之中。可能有人为我们忧虑,但是似乎没有人为我们解决问题。
文科在这个学校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为了学校的专业“全面”,为了平衡“人文氛围”,学校把我们招过来了,我们跟理科生差不了几分,但是四年以后,面对的就业却相差太远。怪我们吗,当初选择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现在学校越来越商业了,我们就好像是消费者,既然学校把我们当消费者看待,那么我们也有权利质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