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与孟子不同的君臣观

(2014-04-26 16:38:34)
分类: 历史人物评论

孔子与孟子不同的君臣观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儒家思想广泛得到人们的认同,孔子也被人们尊为圣人,孟子尊为亚圣。但人们殊不知,孔子与孟子同称为儒家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君臣”观念完全不同。

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视臣以礼,臣视君以忠。”孔子的观点理解为:国君要象当国君的样子,大臣要象当大臣的样子。君臣关系象父子关系,君子对大臣要有礼节,大臣对国君要忠心。

孔子的君臣观点表面上几乎合理,但有较大的问题。如:君臣关系怎么能等同父子关系?父子关系是不能更换的。即父亲不可能成为他儿子的儿子,儿子也不可能让他父亲成为儿子。相反君臣关系是可以更换的,历史上君臣关系常常发生变化的,大臣可以变为国君,国君有可能变为大臣。如袁世凯曾经是宣统的大臣,大清灭亡后,不久袁世凯称帝,宣统成了袁世凯的下级。孔子的君臣关系不能变换事实上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孔子有这样的观点?有二种可能。孔子是一个文人,他所想象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盼望君臣关系是一种“君视臣以礼,臣视君以忠”的关系,以此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谐,其实这是文人的想象,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社会。另一种可能是孔子的君臣观并不是孔子本人的观点,而是帝王的观点。帝王们担心大臣抢权,对大臣洗脑,假称是孔子的思想,冒用孔子的名义,对大臣上课。说君臣的关系如同父子关系,不能更换的,大臣不要痴心妄想,不要来抢权。因为孔子是名人,他们就以孔子的名义来教育,这样易忽悠大臣。

孟子的观点与孔子完全不同,孟子不承认君臣犹同父子关系,他认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观点理解君臣关系为:国君与大臣需要双方互动,不能一边热,一边晾。如国君对大臣不好,甚至当土芥一样践踏,那大臣可以把国君当寇仇一样。

孟子还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观点理解为:国君做得不仁不义,大臣完全可以推翻国君。君臣关系可以更换。

孟子认为:国君做得不仁不义,残害民众,大臣可以推翻国君。这观点点与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孔子的观点是国君即使做得非常差,大臣也不可以推翻国君。而国君只要对大臣有礼就行了,国君永远由这位国君来当。

孔子与孟子观点虽不同,但在古代统治阶级中,他们的观点被兼收并蓄,全部采纳,并把孔子封为圣人,孟子封为亚圣。这是为什么呢?从历史的观点,孔子的观点虽然是统治阶级的观点,即国君永远由他们来当,特权永远由他们来享受。但孔子的观点有一致命弱点,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世上哪有不亡的朝代?怎么可能永远由这国君来当。所以,国君经过考虑,还需要把孟子的观点摆进去,来进一步欺骗百姓,因而,国君采纳了替他们利益说话的孔子的观点,还采纳了替大臣与百姓说话的孟子观点,把孔子摆为圣人的位置,把孟子摆为亚圣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