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孟故里十二都

(2013-12-23 09:10:14)
分类: 孟氏家族史
南孟故里十二都
 说起应店街镇十二都,当地人总会自豪地将他们的先人与孟子联系起来,并把十二都村称作“南孟故里”。那么,享有崇高声望的“亚圣”与应店街镇十二都村有何渊源?“南孟故里”之说又是从何而来?

    据《浙江通志》和《暨阳孟氏宗谱》记载,孟子48代孙孟太尉公,名德载,字仲博,为宋信安郡王孟忠厚之子,宋哲宗孟皇后之内侄孙,宋朝贵戚。幼时扈驾南渡到浙江,作战勇猛,军功显赫,且学识渊博,文武双全,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皇上悯其劳苦功高,特旨公择地概里夫山脚南(今应店街镇十二都)定居,成为南方孟姓始祖。宋乾道庚寅年(1170年),奉宋孝宗御旨,诸暨县令沈令纹主持在夫概里,初建“孟子庙”。 宋高宗还手书“仁寿堂”匾额为诸暨孟氏宗祠堂号。至嘉定丁丑(1217年),诸暨县令赵孟坚次修孟子庙。明代陈正谊、刘光复等诸暨县令多次续修,清代族人也曾多次修葺。自此“南孟子庙”规模越来越大,祭祀极为鼎盛。孟庙历代地位崇高,香火旺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拜谒圣庙络绎不绝,南孟文化发展盛况空前,影响深远。

    明英宗正统九年(1145年),钦差冯士佩撰写的《宋太尉孟公传》一文中,讲述了孟忠厚后裔在诸暨的好学情况,孟载后裔在宋元时期已经有出名的文人达到了二百多人,从明朝开始(1368年)到英宗正统(1436年-1450年)时期,陞太学蒞邑庠者又不下二百余人。明清二代,浙江省督学还对诸暨孟子后裔南支优待有加,通文学都充生员,一律免于试,世为承袭,与山东兖府孟子后裔学例同。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自诸暨建有“孟子庙”,这里的孟氏后裔就有“南孟故里”、“南孟大宗”之说。目前,诸暨孟德载的后裔有近二万人,仅十二都村就有五千余人。

    穿过南泉岭海越隧道,就到了南孟故里所在地十二都村。孟庙就坐落在南泉岭上。如今的孟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孟氏后人择地重新修建的,规模不大,但基本延续了原孟庙的建筑格局和风貌。门顶悬南孟故里大字,门楼和亚圣殿前各立石雕雄狮。亚圣殿之中孟子肖像居中,左郡王忠厚公,右太尉德载公等。在孟庙正殿的东侧还有一方乾隆三十五(1770)年立的《概里端范夫人庙记》石碑。孟庙院内两侧是画廊,左侧为孟子像以及著名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图像;左侧为南宋年间南孟一族护驾南迁的故事以及明代孟氏贞女孟蕴的故事壁画。

    续修暨阳孟氏宗谱委员会副主任、《南孟文化》主编孟南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据他介绍,自孟太尉择居夫概里到奉宋孝宗御旨,初建“孟子庙”。八百多年来,香火不断。南孟后裔秉承先祖仁德,继承先辈基业,刚直仁义立身,耕读勤俭传家,一直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修身自律、忠孝为先、儒学治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南孟文化” 。几百年来,“南孟文化 ”也一直影响着当地群众思想,塑造了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勤劳刚毅的秉性,承袭了纯朴敦厚的风俗和耕读传家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但是,至“文革”,规模宏大的孟庙被拆毁,宋高宗手书孟氏“仁善堂”匾额及“南孟大宗匾”、“百岁匾”等散落民间无踪影。其他如圣旨石牌坊、孟蕴贞女牌坊、业绍三迁石碑、仓圣祠、保平侯墓等都难觅踪迹。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正渐行渐远。

    所幸的是1929年所续修的《暨阳孟氏宗谱》共85卷被族人孟志堂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于1992年捐献给十二都老协会。为缅怀祖先恩德,光大南孟文化,1994年在孟氏族人的共同商议下,用民间出资的方式,重建孟子庙。并于2004年议定续谱事宜,经6年的调查考证,登记造册,追本溯源,完成了续修《暨阳孟氏宗谱》的基础材料。2010年9月正式开始编写宗谱,经40人采编,共计103卷,800余万字的《暨阳孟氏宗谱》终于在2013年2月24日圆谱。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呼吁政府保护和传承“南孟文化”,整理和挖掘“南孟文化”相关的民风民俗,恢复“南孟文化”的历史遗迹,再现“南孟故里”的“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

    2010年10月22日“南孟风教”列入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6月15日十二都村“南孟风教”被列入诸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有些东西往往消失了才觉珍贵,变成碎片后才想修复。即便如此,还是值得庆幸的,证明了许多人的文化意识已经唤醒。

    从孟庙亚圣殿出来,便是南孟故里的牌轩,放眼四周,似乎看到历史的烟波里,为这里留下了一堆文化薪火,八百多年代代相传。
摘处来自于QQ好友诸暨孟胖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谈“最”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