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2016-03-26 06:45:19)
标签:

福州

三坊七巷

青莲阁

裱糊

手艺人

分类: 人物 老爷车 雕塑 潘家园 舞蹈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福州三坊七巷以往的名人都喜欢光顾的青莲阁




青莲阁依旧福州三坊七巷在宫巷旁,除了那块招牌较为醒目以外,似乎一切都和热闹的南后街无关。打开虚掩的窗户,满墙的字画,十几平米的铺内,一位挂着深蓝色围裙的师傅娴熟地刷着浆糊。门之所以关着,怕参观者过多损坏了墙上的字画;木窗之所以虚掩着,恐阳光直射在满墙的字画上。如斯这般,唯“讲究”而已。


俗语云:“三分画,七分裱”,足见装裱对于一幅字画的重要性。而青莲阁装裱的字画既精细又淡雅,典型的“苏派”风格,故许多名人都愿意将字画拿到青莲阁裱褙。青莲阁装裱一幅字画起码八九天,遇到天气不佳,大半个月也有可能,所以青莲阁几乎不接急活,每一幅字画都不会怠慢,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偷懒,这就是青莲阁的裱褙原则。


如今挂着围裙在红漆木桌旁忙碌的是青莲阁创始人陈钟祺的儿子——陈则煊,他坚守着父亲留下的青莲阁,只因对裱褙的热爱。陈则煊装裱的字画,用绫配色崇尚古朴,以求衬出雅致的色彩效果。他同父亲一样,讲究用好纸、好浆,这不仅是对字画的尊重,也是对客人的负责。多年来,陈则煊坚持用面粉煮成浆糊裱字画,原因是在第二次揭裱的时候不会使画芯破损。另外,陈则煊和父亲都养成了收藏一些废弃的古旧纸张的习惯,在修复古旧字画的时候,这些不起眼的纸在裱旧如旧时就能派上大用场。陈则煊说,要做好做精一门手艺,就必须用心、耐心,否则是招架不住裱褙的繁复工序的。


陈则煊还有个习惯,在进行下一个步骤前,要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先做好,这样就不至于装裱的时候手忙脚乱了。在镶边前,陈则煊将花绫裁剪成等宽等长的条状,浆糊早已备在桌边。镶边工序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了然于心,手指迅速均匀地将浆糊涂抹于画身边沿一厘米左右的范围内。当我们遇到精细的工作时都会不由地放慢速度,而他却因为太过熟悉,几秒钟就毫无偏差地完成了。用陈则煊自己的话说,当慢则慢,该快必快,不快则乱。陈则煊装裱字画的周期比别人长,因为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他都需要花一些时间和功夫在准备工作上。比如将宣纸裁剪成字画般大小,与待裱字画一同卷起,以便复背时使用。陈则煊自幼就看着父亲装裱字画,或许准备好一切再动工的习惯也是从父亲那耳濡目染而来。


都说慢工出细活,青莲阁工细是出了名的,不少对书画装裱要求苛刻的人都只愿意将心爱之物交托到钟祺司手中,工艺好回头客自然多,耗时长反而更让人放心。陈则煊也算得上慢性子的人,每一道工序要做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所以他每日的工作量是固定的。他能如此淡定,不靠接活养家糊口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没有生存的压力,装裱的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陈则煊最看重的。“责任心不仅对家庭,对你正在做的事也很重要”陈则煊说,要守住父亲挣来的声誉,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裱褙中的复背工序就是个细致活:刷浆糊必须均匀透彻;上墙前要在头尾贴好标签;复背的字画要保持平整。这些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动作,耐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陈则煊是个讲究的人,用于复背的宣纸事先就裱过一层,双层宣纸比加厚宣纸多了一道工,外行人觉得无异,内行人一眼便知两者的差异。陈则煊从不介意在一道工序上多花些功夫,这只是他个人考究的喜好而已。这份考究的情怀大概也是受父亲陈钟祺的影响,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精致。


陈则煊最自豪的就是父亲鉴别名家字画的独到眼力和修复古旧字画的高超技艺。在陈则煊的印象里,慕名而来求教父亲如何鉴别字画的人很多,不乏一些现今知名的鉴定家。自小跟着父亲学装裱的陈则煊也见过不少珍贵的古字画,修复鉴别古旧字画让父亲小有名气,一些人特意将破损严重的字画托付给父亲,在修复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父亲都会想方设法解决。陈则煊笑称:“手工业同样要活到老学到老,父亲传给我修复字画的经验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父亲的这股韧劲就像他留下的那把充满沧桑感的轿杆制长尺,既是标杆又有韧性,可贵之处在于已经是榜样了却不自满,给自己留下进步的空间。或许父亲的这种品格也深深地影响了陈则煊,虽然鉴别古旧字画的眼力不如父亲,但迎难而上的品性算是承继下来了。现在的青莲阁的里里外外都由陈则煊一人担当,装裱的一些步骤往往无法一个人完成,而他却借助一些自制的小工具独立完成所有的装裱工序,并且丝毫不影响裱褙的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