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拍:海南乡村小庙多

标签:
祠堂乡村边走边拍小庙海南休闲 |
分类: 展览馆 教堂 寺庙 古建 静物 |
庙: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
庙通“妙”也。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庙貌。”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庙的。由于某些原因,庙也有被道士占据的,
佛教寺庙,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象征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意义。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由起源地印度向南(东南亚)、北(中亚、东亚)、中(西藏)外传而形成,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外传而充满佛教圈中的地理空间。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宗教、哲学、文化课题。本文着重从佛寺的角度谈佛教建筑从印度到南亚和中国的演变,并在这一演变中探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传播与接受中产生的建筑形式变化。从佛教文化圈的大角度看,佛教寺庙,作为与佛教石窟相对应的地上空间结构,更主要的是,作为佛教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和意义象征,是在印度之外,即在南亚、汉佛圈和藏佛圈中形成的。本来,塔、窟、庙就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可能,然而,这种可能在印度本土未能充分展开,在南亚,虽也遍布寺庙,但不仅寺主要是塔寺,更重要的是,作为建筑,寺远不如一系列名塔那样英名远扬,因此,寺庙,作为佛教境界,在汉佛圈和藏佛圈显出了自己特有的光彩、迷人的魅力,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哲学内容。
前一篇:实拍东北“银儿”把东北菜带到三亚
后一篇:夏花过后是静秋之素颜美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