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山西平遥古城比比皆是的大门洞

标签:
第三处所牢固性古城死角休闲 |
分类: 行走各地旅途中的边走边拍 |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的平遥县城内,与平遥双林寺以及镇国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墙是目前我**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建制城垣。城墙作为古代都邑的定型建筑,是历代设置行政区域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在规范城市形态、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经济繁荣等方面,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整个社会,乃至近代的行政体制和军事格局,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平遥城墙不仅是古代建筑文化的经典,而且也是古代军事防御文化的集中体现。
平遥城墙的建筑文化价值 城不仅是古代区域的象征,而且在城墙的建造上也遵循着古代礼制,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淳朴的吉祥寓意。史料记载,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大将尹吉甫曾屯兵于此,筑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重筑扩建为如今的砖石城墙。其后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大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加设敌台,增修瓮城,增设吊桥,使平遥城墙规模趋于完善。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加筑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的选址采用“龟前戏水”、“以险制塞”的传统法则,用材则区别于北京皇城和南京中华门,墙身为人力夯土,外墙采用特制大号城砖(340×170×65毫米)包砌。平遥城墙周长6157.7米,高6~10米,墙上有3000个垛口,象征孔子一生传授的三千弟子;每隔60米左右筑观敌楼一座,共72座,象征孔子众多门徒中的七十二位贤人。由此也可看出平遥古城墙别具匠心的构造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古城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城墙的东、西、北墙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6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南城门隐含祥和美好、喜庆大吉之意名“迎薰门”为龟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城门寓意星光泽被、四方归附之意名“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各有两个带瓮城的城门双双相对,上西门取江山永固、城池永葆青春之意名“永定门”;下西门取凤凰来仪、祥瑞降临之意名“凤仪门”;上东门喻自然和谐、城池安宁之意名“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下东门喻浩然正气、捍卫古城之意名“亲翰门”,其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为防止龟爬走,将左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子绑好,拴在距城8公里的麓台塔上。平遥城墙城门上修筑有城楼;墙体每隔40~60米向外突出的部分称为“马面”,上面还建有敌楼;城墙四角突出的墙面形成角台,上面建有角楼;马面和角台增强了城墙墙体的牢固性。平遥城墙上的城楼、敌楼和角楼,从形制上高大美观,既增加了城的雄伟,而且与垛口错落有致,呈现出“垛堞连绵,楼橹耸峙”的风景。
平遥城墙的军事文化价值
“城”是古代防御的主体,城墙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质的大型建筑,历史悠久,形式稳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中,以其独特的形态,在军事防御方面起着“城郭沟池以为固”、“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重大作用。平遥城墙的构筑及其护城壕、城门、吊桥和瓮城等附属设施建设都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是护城安民的安全屏障。历史上,平遥城墙外环城筑有深、宽各一丈的护城壕,壕内注水,故也称护城河,利用宽深的壕沟和沟内之水阻碍敌军进攻,是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另外,护城河还是古代的消防设施,就象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城门一旦失火,人们可以就地取水,扑灭大火,控制火势蔓延。城门是进城的唯一关口,在战争中是攻城的重点、城防的薄弱环节,也是城池防御的第二道防线,维系全城安全的关键,所以城门的建造必须坚固而牢靠。平遥城墙门洞全部为砖拱券样,内设由铁皮包裹、满布铁蘑菇钉的厚重木制门扇,减少了遭火器攻城门的危险性。同时城墙的六座城门均设有吊桥,平时放下,架设在护城壕上以供通行,战时拉起,隔断城内外通行,阻断外敌进攻,是城池防御的第三道防线。平遥城墙六座城门外都建有方形瓮城,瓮城墙体与大城同高,是用以增强城池防御能力的第四道防线。瓮城门与大城门位于不同的轴线上,朝向多数呈90度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可以避免来敌窥视城内动向,即使瓮城第一道外城门被攻破,也会被大城的内城门拒之于外,其进攻也必然受阻成强弩之末,从战术上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守城士兵则能抓住有利的战机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大城墙和瓮城墙上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以“瓮中捉鳖”之势抵御和打击敌人。平遥城墙墙体外侧的3000个垛口,高2米,因超过了人与马的高度,故名“挡马墙”。战时,城外来敌不仅看不清城内守军在城墙上调兵遣将,而且也很难攻击守城士兵。城墙墙体相邻的两个“马面”上和敌楼里的守军可向城下之敌左右夹攻,消除了战场上的“死角”。建在城墙马面上的72座敌楼还与城内的72条街巷相对,既能抵御外敌,又能防御内敌。连同城墙的角台和建在上面的角楼,加大了防守面,增强了高空侦察和狙击能力。城墙上构筑的城楼、敌楼和角楼,平时是作为守城士兵的休息、存放武器弹药的处所,战时是城池的高空防御设施,主将可以侦察敌情、判断战况、坐镇指挥,也是守城士兵射击的据点。从军事上来说,作为县级城防系统的平遥城墙如此疏而不漏的完善防御体系和精巧的建造技术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文化。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但平遥城墙所蕴含的文武相衬、一张一弛的建筑文化与军事文化价值愈发弥足珍贵,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平遥古城,保护好平遥城墙,传承和弘扬其文化价值,让世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