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展览实拍

标签:
丁肇中b5磁器口美国密执根大学d2休闲 |
分类: 人物 老爷车 雕塑 潘家园 舞蹈 |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早出生了,也因为这个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华民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11年12月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重庆磁器口名人之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
丁肇中(1936--),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身与美国,两个月后回国。抗日战争暴发后,1939年随父母来到重庆磁器口,1943—1946年在磁器口嘉陵小学就读。后去南京,1948年迁居台湾。1956年去美国密执根大学深造。1974年发现“J”粒子,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欧洲领导着一个天体科学研究中心。
一不小心成了美国人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是革命青年,相伴到美国密执根大学留学,双双获得硕士学位。就在其父母毕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而正准备回国时,其母亲发现怀上了丁肇中,妊娠反应强烈,从而打乱了一起乘船回国的计划。无奈之下,其父只好先行回国,其母在分娩两个月后才带小肇中回国,那年即是1936年。所以,丁肇中后来回忆说:“我的父母希望我在中国出生,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中国。”可以看出,一不小心丁肇中就成了美国籍人,为国籍和语言问题,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演说时还有一段佳话,留到下文再提。
随父母来到磁器口
丁肇中随母回国后,紧接着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其父母也先后到山东老家和南京等地谋职,因时局动荡,后于1939年辗转来到重庆,其父在当时的中央大学(现址在重庆大学内)任教,其母在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学院(现址在28中内)任教,并居住于磁器口的省教院内。从1939年来磁器口,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丁肇中共在磁器口生活6年。其间的1943年到1945年,曾在这里就读。据当时的老师回忆,丁肇中在此读书时相当努力,勤于思考,尤其是数学题做得既快又好。因其头大,同班小孩称其为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