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河入海口丹顶鹤东营山东刘星云 |
分类: 动物、宠物《可爱的动物》专题 |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迁徙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地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 迁徙时,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更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与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相同)。
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
食性
丹顶鹤为杂食性。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种子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动物性食物较多,主要动物性食物有小型鱼类、甲壳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也食蛙类和小型鼠类,植物型食物有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的九曲黄河在这里蜿蜒入海,形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湿润之地。。
这座占地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湿地博物馆,总投资额约为600万元人民币。馆内设有序厅、湿地厅、科普厅、生物多样厅、多媒体教室、标本制作间等,详尽展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风貌和特点,看了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据工作人员介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鸟类过冬的最北地界,总面积15.3万公顷,被国内外生态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是研究生物衍化及演变规律的基因库”。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裹挟泥沙淤积而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有近1500种动物,其中鸟类就有28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等9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灰鹤、鸳鸯等41种。其他如白鹭、白琵鹭、绿头鸭、黑嘴鸥、反嘴鹬、黑翅长脚鹬、黑鹳等珍禽则不计其数。
据说,每年春秋季节,鸟类迁徙时,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补食、栖息、翱翔,或飞翔嬉戏,或潜水捕鱼,或漫步芦滩,其场面遮天蔽日,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正因为此,这里的湿地也被专家和当地人称为“珍禽的乐园”和“鸟类的国际机场”。
可惜此景,我无缘一睹。
跟循讲解员,各类见过的、没见过的,熟悉的、不熟悉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鸟类标本,会接连不断地进入视线,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如果不提醒,你会误认为是真的一般。
从讲解员的口中,我们了结了各种鸟类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让人既开眼界,又长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就平生所学,挖空心思至多也就能说出二三十中鸟类名称,况且有些压根就没见过。但是,相差得太远。湿地的鸟类,是能说出的十倍甚至更多。
湿地的鸟类,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黄河口湿地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
这么美的地方,差一点遭到毁坏。
据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频繁断流,河口地区失去淡水滋润,自然生态恶化,鸟类数量减少。有些鸟类甚至离开此地,远走他乡。
但是,自1999年国家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已经连续8年不断流,使河口地区生态明显改善。同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加大了对黄河口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力度,采取退耕还林、划区放牧、围地蓄水、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了约5万亩湿地。
随着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着众多鸟类重新飞临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据介绍,继2005年以来,体态优美的东方白鹳已经连续四年在黄河口附近湿地成双成对地垒窝筑巢,繁育后代。全世界有东方白鹳近3000只,仅在我国就有2500多只。去年在黄河口湿地内新生东方白鹳28只,今年的东方白鹳新生数量有望多于去年。这主要归功于黄河口湿地恢复工程的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