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星云
刘星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7,804
  • 关注人气:133,1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2012-08-07 16:05:00)
标签:

青海省

互助

土族

自治县

看土族

文化

随拍

外贸

原单

刘星云

女装

休闲

分类: 行走各地旅途中的边走边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土族的丧俗因地而异,互助地区的土族除对死亡的小孩行天葬外,一般行火葬。民和地区的土族除对非正常死亡、产妇和夭折的小孩行火葬外,都行土葬。大通、天祝一带的土族,部分实行土葬。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一般是每户请一人,每晚念毕“嘛尼”,丧家都要请吃一顿饭。吃时,先敬馒头、油炸馍、茶,之后,每人一碗油炒面,最后才吃饭,土族语称作“格茶”,汉意为“善茶”、“舍施茶”。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丧礼的最后一天,亲戚朋友来亡人灵前吊唁,献哈达、献馒头一副十二个。之后,进行送葬。

    实行火葬的土族,人死以后,先脱去衣服,说是“精肚儿来,精肚儿去”。然后在尸体僵硬前,使其成为母腹中胎儿的蹲坐状,双手合十而握成拳形,两拇指撑于下颌骨,一般用五寸宽的长白布条捆住,披上斗篷式的“布日拉”即丧服,下围布裙(老年人用黄布做,年轻人用白布做)。人死的当天晚上请喇嘛占卜葬期,请本家等商议治丧事宜,向亲友报丧,布置灵堂,请木匠制作灵轿,土族语称作“斡东”,即木制轿式寿材,是旧时土族火葬所用的葬具。人们认为死者火化的速度越快越好,火化的快,说明死者无事扯心,上西天成佛去了。火化后,丧家还要给送葬的人散点零钱,并请他们到家喝茶吃饭。

    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顿饭、嬷嬷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一般不动荤,只吃素。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女儿、媳妇都要哭丧。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灵轿也要砸碎火烧。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线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友,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http://img4.ph.126.net/g_lf9HY2nUSdRcJD-CyR6A==/2491897968837156374.jpg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看土族文化随拍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青海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代表着土、藏两族文化交流频繁。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调都有衬句,而且尾音拖长而下滑,深沉,回味无穷。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土族居民举行婚礼时,常伴以歌舞等娱乐活动。婚礼舞一般以两个穿着白褐子长衫的领亲人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动作,各地不尽相同。   另外,青海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青海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青海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