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万国建筑荟萃民国官邸别墅群实拍

标签:
民国建筑公使馆官邸洋楼南京颐和路百搭t恤刘星云原单自驾游休闲汽车 |
分类: 展览馆 教堂 寺庙 古建 静物 |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环境优雅清净,绿树成阴的颐和路一带是南京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其全称是“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上层阶级别墅区,拥有外国公使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225处之多,是旧时南京品位的象征。
为了保护这些老公馆,2004年5月,南京规划等部门就出台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风貌保护规划》,明确要逐步腾出住户,发展旅游、休闲、办公等产业。按照道路的自然分割,市规划局将这里划分成12个地块。“第12地块位于最东边,保护的压力很大,呼声也最高。”第12地块首当其冲成为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开发的首选地。
最初规划时,曾想把十二片区模仿1912、石鼓路、钟岚里等民国建筑片区,引进酒吧、饮食等行业。然而污染非常大的餐饮,对文物肯定有损害。打造成类似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的模式方案,曾引起轩然大波。如今,备受南京人关注、争议曾最多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即将有突破性进展。十二片区,即“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夹在江苏路与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地带,年内有望迎来世界500强等著名企业入驻。
在很多人心中,有着“中国最美的街道”美誉的颐和路,是一条“隔段时间不去就颇为想念的地方”,这种想念来源于这里干净的街道和清新的空气,源于两侧民国别墅笼罩下的神秘感,也来自于世外桃源一般的宁谧气质。初夏雨后的颐和路,将这份宁静和清闲演绎得淋漓尽致。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南京是民国的首都,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类型齐全,建筑风格、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记载着民国的历史,它们不仅是南京,也是中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包括达官贵人的官邸别墅和各外国驻华大使馆,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特色之一,其中以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尤为集中,共建房1700处。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