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合院望板影壁门楼爨底下村京西流感房价国庆汽车车拍自驾游 |
分类: 展览馆 教堂 寺庙 古建 静物 |
一、古村概况
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
全村现有人口29户,70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二、古村溯源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韩姓家族辈, 移民离故乡。 老村遭洪水,现址重建庄。
勤劳又智慧, 务农兼经商。 富有民族志,为国育栋梁。
三、古村特点
1、村名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A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2、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它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内设土炕、地炉,方砖铺地,条砖墙裙。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3、影壁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分。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实为绝妙之极。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4、门楼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5、整体精良北方大部分村庄,地主老财的宅院特别好,而贫下中农的房屋却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尤其清后期有闻名京西的大财主及远近知名的八大家,有钱的人多,没钱的人少,故而每家都盖起青砖灰瓦四合院,三合院,可谓:整体精良。
6、高低错落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于缓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7、构思巧妙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铺路,质地坚固而漂亮,雨过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内多用方砖铺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凉,走路不滑,还可调解院内湿度。地下则建地窖用以储存蔬菜、果品,因可用气孔、窖盖儿调解温度,罗卜、土豆等能储存数月。地面上,镶嵌外方内中央有圆洞的六个石窝,,到秋季,六个等距离对称的石窝内树起六根带叉木桩,搭放荆芭,上晒粮食,下可行人。粮食晒干下棚,将木桩拔掉,既方便又漂亮,可谓:构思巧妙。
8、丰富的文化遗存明代老村遗址、清代民居、壁画、捷报、二战时期被日军烧毁房屋的废墟、抗日哨所遗址、五十年代的标语、六十年代的标语、七十年代的标语、古碾、古磨、古井、古庙使人们感悟历史,感悟苍桑,信步其中,如品陈年老酒。
9、高官之村抗日战争时期,全村108户,500多口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七、八十个年青人参军、参政、参战。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为军属、干属、烈属。有34名烈士为国捐躯,4人致残。解放后数十人在外当官,仅司局级近20人。
10、风水宝地爨底下人重耕读,同时也`注重风水,村庄周围环境与风水理论珠联碧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为祈求丰富的生产成果和舒畅的生活状况,总结、积累了非常深奥的风水理论并形成不同流派。而这些理论,无论那种流派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指导、规范着人们地生产、生活。同时,无论那种流派都离不开共有的风水理论七要素: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应案。只是有的注重“形势”,有的则注重“理气”。
民居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结构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