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

(2009-01-13 02:35:51)
标签:

石牌坊

古道

摩崖造像

马致远

戒台寺

石佛

房价

影评

非诚勿扰

春运

旅游

分类: 人物 老爷车 雕塑 潘家园 舞蹈

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

 

 

芦潭古道(戒台寺——石佛村段)寻古

版权所有:一个老家伙307 
京郊芦潭古道上的古石佛摄影

      一个偶然的机会撞到了芦潭古道(戒台寺至石佛村段),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因当时天色已晚,无奈只得返程。上个月终于有机会专程去了趟门头沟,了却了古道探幽寻古的愿望。此行在感受古道沧桑的同时,还见识了据称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石佛村的崖壁石佛,领略了古老且独树一帜的戒台寺石牌坊之风姿,真是不虚此行!
    
      芦潭古道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是古时从卢沟桥到潭柘寺的主要道路。它东起卢沟桥,经长辛店西行进山,沿途经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至戒台寺;如再翻越罗锅岭(西峰岭),经过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等几个村庄,最终可达千年古刹潭柘寺。如今的芦潭古道已大部分被108国道等公路所覆盖,尚有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的约两公里古道,由于108国道在其北面的山边蜿蜒绕过,幸运地保存了下来。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于2005年9月将芦潭古道的戒台寺至石佛村段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领略石佛村摩崖造像群
    
      芦潭古道戒台寺至石佛村段的东起点门头沟区永定镇石佛村,是个不大的千年小村,房屋破旧,土地贫瘠,很闭塞。但这里的民风朴实淳朴,村民见到外人来这里游览,会主动与你搭话。从村民滔滔不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居住于此的自豪。
    
      石佛村的东头有一个约3、40米高的山崖,山崖上有一处摩崖造像群。造像群坐东朝西,佛像随岩石高低错落,造型各异、神态安详。数了数,浮雕佛像是16龛18尊。据说这些佛像有菩萨、观音、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是北京地区惟一的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1981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崖下还有圆雕站佛和坐佛造像各1尊,但佛头已不知去向。
    
      在圆雕站佛的前面有一座石桥,桥下依稀可辨是一条干枯的小河。据说,这座古石桥是村民们在清理河道时被挖出的,距石崖仅3、4米远,桥洞高约两米。村里的老人介绍,小时候曾看到古桥上还有一座亭子,人们都叫它过桥亭,是为来摩崖石刻的烧香人而建,桥的两边还立有小的汉白玉石佛像,当时山上到处是泉眼,清澈的山泉一年四季在桥下流淌,景色很美。
      关于神秘的石刻佛像群到底是什么时期雕刻的,有多种说法。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认为:这些雕刻应该与八大处公园内的摩崖石刻同是明朝嘉靖时期的。那么,在明代人们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雕刻佛像呢?刘卫东认为:在明朝的诸位君王中,嘉靖皇帝推崇道教,由于朝廷的大力推崇,嘉靖时期的道教十分兴盛,而佛教则被冷落。因此,当年的佛教徒为了避免官府的干预,只能将佛龛修建于偏僻的山中,远离尘世的喧嚣,既符合佛教清静无为的教法,同时也是佛教徒修行的最佳场所。其实,也正是因为修建于偏僻的山中,才使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二、探幽芦潭古道
    
      离开石佛村向西北走,便踏上了神秘的芦潭古道。这段古道地处两山之间,道路比较平缓,说不上险要。古道上的铺石,随着岁月的流失棱角全无,路边杂草灌木丛生,使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古道靠近干枯河道的一段,旁边用块石垒起了半米见高的石墙;而古道在靠山坡的一侧,还有高低不等的石墙。看得出这些都是不久前的工程,大概是为了保护古道而修筑的。
    
      京西多山,山中盛产石灰、木柴、石材、煤炭、琉璃、农副产品等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之历代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北京城为起点向西、向西北,穿越崇山峻岭,进入山区腹地并远至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京西古道网络,可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芦潭古道就是京西古道网络的组成部分。芦潭古道的戒台寺至石佛村段是京西古道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条,特别是从石佛村至戒台寺石牌坊一段,用块石铺砌的原始古道保存有约一公里。
    
      看到过一些资料,说京西古道中,既有羊肠小道、略宽土道,也有片石铺墁的路面,还有经石匠加工的大条石铺面的大道。按用途有商运道、军用道、驿道、香道、御道、官山大道和乡间往来之道,但互有利用。其中京西古道的官山大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全部用石块儿铺砌而成的道路,并在山路陡峭处,每隔一米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从对石佛村至戒台寺段古道踏勘情况看,用石块儿铺砌而成道路基本在一米多宽,最宽处也不足两米,看来这段古道不应属于京西古道的主干道,联想这条古道把出京的起点卢沟桥,与两座千年佛教古刹连接起来,更可能是古代以僧人、香客走的香道。
    
      这次去芦潭古道时处深秋,又逢日落西山之时,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那首脍炙人口的词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可以说全部会浮现在你的眼前。据说马致远的故乡就在京西王平镇的韭园村,离此不算远。
    
    漫步在荒废的戒台寺至石佛村段古道,有一种历史凝固了的感觉,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进山朝佛敬香的游僧、香客,以及他们往来穿梭的盛景。据说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也叫它“御道”。
    
    三、戒台寺石牌坊寻古
    
      追寻着古人的足迹,行走在略显荒凉的古道上,西风猎猎,古道悠悠,多少有一种苍凉的感觉。大约走了二十余分钟的样子,眼前出现一座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在石牌坊的旁边伴有一棵古老的苍松。因为来此之前已在网上查过,知道这就是戒台寺石牌坊了。
    
    戒台寺石牌坊位于戒台寺东大约500米处,横跨古香道,因此既可看作是过街牌坊,也可看作是戒台寺的山门牌坊,它是古刹寺外最重要的附属建筑。
    
      戒台寺石牌坊坐西朝东,与戒台寺遥相呼应,据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楼了。石牌坊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的仿木结构建筑,两柱单间一层楼,庑殿顶,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其背面匾额为“祗园真境”,落款有两行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日立”,说明它创建于明万历27年(1599年)。正面匾额为“永镇皇图”,落款有几行小字“大清光绪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麟重修”说明清光绪18年(1892年)进行过重修。石牌坊两边楼柱有莲座楹联,上联是:“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下联是:“日轮皇鉴大明洪护梵王家”。
    
    据专家讲,一般的石牌坊其楼柱和枋梁的结合部都有雀替云墩,它不光是为装饰用的,主要是起承托枋梁、缩短跨度、减小剪切力的作用。而戒台寺石坊的楼柱上,却以金刚力士石刻造像代替了雀替云墩,这在北京的牌坊中实属独一无二。
    
      戒台寺石牌坊保存基本完好,可惜的是石牌坊金刚力士的手臂已在“文革”中被毁,牌楼上半部彩绘依旧。可能是出于保护的原因,石牌坊已用角铁槽钢箍住,并由四根铁管支撑。戒台寺石牌坊得以较好地保护,还有一段佳话:牌坊的匾额上刻的“永镇皇图”,这在"文革"期间简直就是一条反动标语。当地的村民为了保护这座稀有的牌坊不被砸掉,用烂泥把牌坊糊上,使它躲过了这场劫难。如今的戒台寺石牌坊,给芦潭古道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光彩。
    
    四、尾声
    
    石牌坊之后的一段古道,是以碎石为主的土路,显得很荒凉,除了个把驴友、当地农民和往来于戒台寺的小贩,很少能见到行人的踪影。从石牌坊往西南行走约400米,可见一处被毁坏的古建筑物地基,再往前走抬头已见戒台寺围墙,但路已被在建的寺庙排水工程挖断,古道到此为止。
    
      芦潭古道戒台寺至石佛村段曾经是僧人、香客上戒台寺朝佛的必经之路,如今108国道已将其取代,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碎石与野草覆盖,历史与沧桑交织,大概就是这段古道的现状吧。衷心祝愿古道今后能够继续得以妥善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