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2008-02-11 10:04:51)
标签:

朽木

水牢

颐和园

视觉

摄影

国足

春晚

王宝强

刘跃进

闯关东

过年

钱文忠

文化

分类: 展览馆 教堂 寺庙 古建 静物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水牢岛上老树朽木视觉--永远拍不尽的颐和园系列摄影
 

 踏冰过湖探“水牢”

  不知始自何时,民间有一种传说:颐和园里有一座关押太监的“水牢”。“水牢”什么样儿?为什么建在这美丽的御苑里?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几次想去探个究竟,都因其位于西湖的湖心岛上,四面环水,游船进不去西湖,无法靠近湖心岛而望岛兴叹。上岛的唯一办法是等到湖水结冰时。

  终于盼到了冰冻三尺的这一天,我迫不及待地绕过了半个昆明湖,来到西湖岸边,找到离湖心岛最近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沿着有脚印的冰面慢慢接近了小岛(请读者万勿模仿。编者注)。

  岛与湖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也没有上岛的路。横七竖八的树干倒伏在水中与冰冻在一起。向岛上望去,干树枝纵横交错,看不到建筑物。仔细看,啊,看到了隐藏在枝缝间的土灰色的墙。可是我与墙之间交叉横亘着树枝和倾倒的树干,钻都钻不过去,只好转而向南寻找上岛的路。

  走了大约二十多米,居然已来到“水牢”的残墙下。嗬!有两层墙。内墙足有三四层楼高,面前的外墙也有两人多高。怎么进去呢?我仔细地打量,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乱石堆着的缺口,从缺口的石缝间翻过去,迎面就是高高的内墙。仰头往上看,只见墙体高耸,直上直下,无门无窗。内外墙相距有六米之遥。墙上不见一砖一石,是土、石灰和灰色的颗粒状的东西。走出一段路,发现高耸的内墙上有三处向内凹进去,且从上至下,像是挖了个槽。三处的间距是均布。外墙的顶部则出现了像长城那样的锯齿形,但尺寸要大得多。凹处堆着石块。两墙一直平行着呈弧形向前延伸,之间没有任何东西使它们相通相连。太奇怪了!没有一个门,没有一扇窗,连台阶也没有一处,想当初人是怎么进出的?莫非都有飞檐走壁的功夫?继续往前走,几乎绕了一整圈,就在要断定两墙都是封闭的圆环时,在内墙的第四处向内凹进去的墙面上出现了一条缝。毫不夸张,就是一条缝,约有70厘米宽,仅容一人走过。进入缝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因缝开在十几米高的内墙上,而且直上直下直通顶端,所以活脱脱一个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一线天”的翻版。又因内墙很厚,约有五米左右,所以窄缝在厚墙中形成一条狭长的夹道,直通墙内。内墙里面是一个近乎圆桶状的空间。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分布得杂乱无章的树木和杂草,粗细高矮参差不齐,地面高低不平,但看不出大坑和有水的痕迹。再看墙,出了棱角,四角各有一向内凸出的直角墙垛,直上直下。此时可以想象出:内墙的外侧被四等分,在每个分点处被向内削成直角形的槽,而内侧也被四等分,在与外侧相对应处向内凸成直角形墙垛,墙垛与内墙一体夯成,拔地而起。站在中心环顾四周,禁不住暗暗叫绝:真是个“牢”啊!只要守住这唯一的缝,这里就将与世隔绝,除非长出翅膀,否则休想越过这坚固的高高厚厚的围墙。

  此行虽未找到“水牢”中的水,却已觉得阴气森森,不寒而栗了。赶快走出“一线天”,在阳光照耀下发现了一条由人踏出的小路,从脚下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一直通向南边的湖面。看来,这才是上岛的“正路”。刚才只顾看墙找门了,没有注意周边的情况。小路穿外墙而过。此处的外墙已坍塌成一个大豁口,墙厚约四五米。走出豁口,脚下是青石板,细看像是墙基石,也呈弧形伸向两侧。现在可以肯定,这是一座圆形建筑,有内外三层,第一层像是外围墙,已不复存在,只剩我脚下踩的基石了,高度不好推测。仅剩的是二三层的下半截,其余的一切则荡然无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