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他们去哪儿啦#
小家伙读幼儿园时,吃完晚饭他就嚷着要去广场找小朋友玩,可是每次去都失望而归,广场上都看不到几个小朋友,更别说熟悉的同学了。小家伙总是嘟囔着问我们:他们都去哪儿啦?我和徐同学也觉得纳闷,我们和儿子每天都像散兵游勇一样在外闲逛,怎么就碰不到他们呢?
直到去年小家伙上了一年级,我们才终于发现大部队在哪儿了。原来大部队自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隐身在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面了。
经过这近一年的摸索和观察,我算是明白了城市里孩子放学后的生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是在培训班里,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这是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成长,他们的社交,他们的朋友圈子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培训班里完成的。绝大部分孩子都有三四个培训班,同时上七八个培训班的也不在少数。但不管去哪个培训班,孩子总能找到和自己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甚至一个班的同学,在辗转培训班的岁月里,孩子们建立一个又一个人际圈,认识一个又一个的朋友,最后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培训班了。
当然,孩子们不会理解的是每个培训班背后都是一群操碎了心的老母亲老父亲。他们会在群里热烈的讨论着娃的每一次上课,牛娃的爸爸妈妈永远都是群里的焦点人物,他们的发言总会引起别的家长无限的膜拜赞叹和对自己孩子的哀叹。比如有虎妈说自己孩子一周上四次围棋课每天弹钢琴已经英皇6级学而思在上创新班英语准备考PET5每天阅读名著5千字再加上每周两次篮球课一次街舞课最重要的是还能每天晚上九点半就上床睡觉时,我们这些晚上十点还在为孩子做不完作业弹不了琴而无计可施的家长的心已经被践踏的体无完肤,夫妻俩只能默默相对泪流四行的同时在群里为那个虎妈点上一个赞!
只是在群里混久了,有时候也会发现牛娃的背后也不全是值得羡慕的地方。有位牛娃的妈有次就不小心吐槽说他们家一个星期只有两餐是在家里吃。相比之下,我们家一个星期有个三四天都是在家里吃,我对徐同学说应该知足了,虽然咱培养不出一个牛娃,但至少咱们吃得健康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