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韩信。
(2010-01-12 12:22:01)
标签:
书非盗版不读冷眼读史亦非历史韩信君臣职场文化 |
分类: 书非盗版不读 |
昨晚看亦非的《冷眼读史》,第一篇就是关于一代良将韩信。
对于韩信,我亦不陌生,不少熟知的典故都和他有关,比如背水一战,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而且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是美谈。但对于他的生平,却未曾详细了解。读完亦非的文字,才知道作者为何会把写韩信的文字摆在书中第一篇的位置,又为何在文中对韩信的人生结局充满叹息。
韩信的一生功业无数,在楚汉相争中,是韩信屡屡在刘邦溃败之际为刘挽回局面,可以说没有韩信就绝不可能有刘邦的霸业。韩信的指挥战争的艺术炉火纯青,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他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韩信在对政治格局,天下大势的分析上,也是有着雄才大略的,对于楚汉,韩信清楚地看到各方的优劣势所在,只是一席话便被刘邦拜为大将,在日后又出侯入相,贵为楚王,集“王侯将相”为一身。在中国历史上,具备这样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但韩信的人生结局也可谓悲惨。韩信一生忠心,死后却被冠以谋逆之名,三十三岁为一妇人吕后奸计所杀,其家人被诛三族,一代英才,竟落得此下场,怎不令后人叹息喟然,也让后人对政治人物的阴险和翻云覆雨有了更多的认识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作为人臣,被君主所器重的是他的才干,而被君主忌讳的也是他的才干。在用人之时,君主为形势所迫,极尽安抚手法,笼络人心,连韩信都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于是韩信赤胆忠心一次次为刘邦的反败为胜立下赫赫战功,但一旦大鼎初定,天下升平,君主便对这些功臣大开杀戒。正如韩信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觉得韩信是个纯爷们,真汉子,但却也是个愚忠之人。在为刘邦卖命四处征战的过程里,刘邦屡屡夺其兵权,分其人马,韩信毫无怨言,也无提防之心。当韩信手中兵马充足,羽翼丰满的时候,不图自立,却仍甘为人臣,直至落下走狗烹的下场,正应了蒯彻的话: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或许刘邦是个好主子,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但是当韩信功高震主,又手握兵权的时候,刘邦自然是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以韩信之绝顶聪明,却偏偏看不透,仍是一片愚忠之心,对刘邦屡屡流露出的戒备和杀意不但不提防,反而一次次错失自立门户的良机,于是就注定他人生最后的悲剧。
姑且不谈官场风云,即使在职场之上,韩信的悲剧也屡屡可见,当初为企业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功臣们,或者为老板奉献出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的职业经理们,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反而一个个被扫地出门,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人都读过韩信的故事,但仍然摆脱不了走狗烹的命运呢?
我毕业时候的论文是写江苏一家染料企业的,该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最初的发展平平,在老板提拔一个外地人当总经理以后,在该总经理以及他带来的一帮同学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下,企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并拟打算上市。如果一旦上市,必将造就一大批富翁。但就在这关口,老板杯酒释兵权,将该总经理及其团队的权力悉数拿下,换上自己家族的人马。该总经理及其管理团队只能黯然离去,各奔东西。
在昨天看书的时候,就让我想到这个企业,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走狗烹的案例。那个总经理就犹如韩信一般,他一直不相信老板就真的会让他走人,他以为士为知己者死,老板对他有知遇之恩,而自己也一直忠心耿耿,为企业呕心沥血,但在事实面前,该总经理终于认识到,对于老板来说,自己仍然不过是一颗棋子,老板随时在提防和戒备自己,到了必要的时候,自己必然要被抛弃的。
在职场上,如果要让自己不要落下走狗烹的下场,或许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愚忠。忠诚是不错的,但是当自己已经要被别人当做走狗烹的时候,还坚持所谓的忠诚,那就是愚昧了。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浮沉》里的那句话:没有人和你是一条船上的,只有你自己和自己一条船。在职场上,盲目的迷信,和绝对的怀疑都是不行的,因为前者会让你陷入走狗烹的危险当中,后者会让你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条件的相信和审慎的怀疑才更有可能让自己在职场当中保持清醒,看清形势。
但是,可能有人会问,以韩信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都无法保持清醒,看清形势,我等资质平平之人又如何能做到保持清醒,看清形势呢?如果要解释的话,我觉得或许正因为资质平平,在职场中如履薄冰,才可能时刻反思自己,观察形势,审慎行事,而如韩信之天资聪慧之人,又易于陷于自负之中,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终遭不测。
补:忽然想到,对于资质平平之人而言,根本无人把你当做良弓或走狗,因为在老板眼里,你根本构不成危险,他所要的只是你那份忠心。或许只有愚忠才是在职场获得老板认可的好办法。
对于韩信,我亦不陌生,不少熟知的典故都和他有关,比如背水一战,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而且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是美谈。但对于他的生平,却未曾详细了解。读完亦非的文字,才知道作者为何会把写韩信的文字摆在书中第一篇的位置,又为何在文中对韩信的人生结局充满叹息。
韩信的一生功业无数,在楚汉相争中,是韩信屡屡在刘邦溃败之际为刘挽回局面,可以说没有韩信就绝不可能有刘邦的霸业。韩信的指挥战争的艺术炉火纯青,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他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韩信在对政治格局,天下大势的分析上,也是有着雄才大略的,对于楚汉,韩信清楚地看到各方的优劣势所在,只是一席话便被刘邦拜为大将,在日后又出侯入相,贵为楚王,集“王侯将相”为一身。在中国历史上,具备这样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但韩信的人生结局也可谓悲惨。韩信一生忠心,死后却被冠以谋逆之名,三十三岁为一妇人吕后奸计所杀,其家人被诛三族,一代英才,竟落得此下场,怎不令后人叹息喟然,也让后人对政治人物的阴险和翻云覆雨有了更多的认识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作为人臣,被君主所器重的是他的才干,而被君主忌讳的也是他的才干。在用人之时,君主为形势所迫,极尽安抚手法,笼络人心,连韩信都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于是韩信赤胆忠心一次次为刘邦的反败为胜立下赫赫战功,但一旦大鼎初定,天下升平,君主便对这些功臣大开杀戒。正如韩信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觉得韩信是个纯爷们,真汉子,但却也是个愚忠之人。在为刘邦卖命四处征战的过程里,刘邦屡屡夺其兵权,分其人马,韩信毫无怨言,也无提防之心。当韩信手中兵马充足,羽翼丰满的时候,不图自立,却仍甘为人臣,直至落下走狗烹的下场,正应了蒯彻的话: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或许刘邦是个好主子,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但是当韩信功高震主,又手握兵权的时候,刘邦自然是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以韩信之绝顶聪明,却偏偏看不透,仍是一片愚忠之心,对刘邦屡屡流露出的戒备和杀意不但不提防,反而一次次错失自立门户的良机,于是就注定他人生最后的悲剧。
姑且不谈官场风云,即使在职场之上,韩信的悲剧也屡屡可见,当初为企业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功臣们,或者为老板奉献出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的职业经理们,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反而一个个被扫地出门,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人都读过韩信的故事,但仍然摆脱不了走狗烹的命运呢?
我毕业时候的论文是写江苏一家染料企业的,该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最初的发展平平,在老板提拔一个外地人当总经理以后,在该总经理以及他带来的一帮同学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下,企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并拟打算上市。如果一旦上市,必将造就一大批富翁。但就在这关口,老板杯酒释兵权,将该总经理及其团队的权力悉数拿下,换上自己家族的人马。该总经理及其管理团队只能黯然离去,各奔东西。
在昨天看书的时候,就让我想到这个企业,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走狗烹的案例。那个总经理就犹如韩信一般,他一直不相信老板就真的会让他走人,他以为士为知己者死,老板对他有知遇之恩,而自己也一直忠心耿耿,为企业呕心沥血,但在事实面前,该总经理终于认识到,对于老板来说,自己仍然不过是一颗棋子,老板随时在提防和戒备自己,到了必要的时候,自己必然要被抛弃的。
在职场上,如果要让自己不要落下走狗烹的下场,或许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愚忠。忠诚是不错的,但是当自己已经要被别人当做走狗烹的时候,还坚持所谓的忠诚,那就是愚昧了。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浮沉》里的那句话:没有人和你是一条船上的,只有你自己和自己一条船。在职场上,盲目的迷信,和绝对的怀疑都是不行的,因为前者会让你陷入走狗烹的危险当中,后者会让你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条件的相信和审慎的怀疑才更有可能让自己在职场当中保持清醒,看清形势。
但是,可能有人会问,以韩信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都无法保持清醒,看清形势,我等资质平平之人又如何能做到保持清醒,看清形势呢?如果要解释的话,我觉得或许正因为资质平平,在职场中如履薄冰,才可能时刻反思自己,观察形势,审慎行事,而如韩信之天资聪慧之人,又易于陷于自负之中,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终遭不测。
补:忽然想到,对于资质平平之人而言,根本无人把你当做良弓或走狗,因为在老板眼里,你根本构不成危险,他所要的只是你那份忠心。或许只有愚忠才是在职场获得老板认可的好办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