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光碎影之子弟学校印象(二)

(2006-10-14 16:06:14)
分类: 静水流淌回忆
流光碎影之子弟学校印象(二)
 
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毕业,都是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和所有的职工子弟学校一样,这所学校最初是国有企业为方便自己子弟求学而兴办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往往被看作是提供给职工的福利,因为职工子弟在这所学校就读只需缴纳少量甚至无需费用,就能得到比社会上学校更好的教学服务。这类职工子弟学校的命运在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他们都经历了计划时代国有企业的兴盛,转轨时代的慌乱,市场经济时代的没落,伴随着企业命运的兴衰,这类学校也在时代大潮中跌宕。而对于所有曾经子弟学校读书长大的孩子们来说,也意味着有着很多相似的记忆:曾经父母都是在同一家工厂工作,学校离家总是不很远,大家说的都是普通话,经常去职工食堂打饭打菜,父母晚上加班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寒暑假总是一群小孩聚在一起把整个工厂闹得鸡飞狗跳。读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因为父母是国有企业职工而具有一些优越感,到读初中的时候,这种优越感已经全然消失,伴随着的是大家都开始发现父母的眉头越皱越紧,周围同学的父母开始有人下岗,曾经旁边村庄的小孩和我们总是两个世界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是让他们羡慕的城里人。
流光碎影之子弟学校印象(二)
 
随着企业的衰败,子弟学校也成了企业的包袱,企业给学校的预算越来越少,老师们的待遇也是越来越差,有门路的老师都调走了,剩下的在里面苦苦煎熬,厂里下岗的职工越来越多,以往工厂里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树倒猢狲散,加上计划生育的效应,学校里的学生也从最鼎盛时期的四五百人滑落到前两年的一百人左右。很多教室都被闲置了,渐渐的都改成了民居。当初书声朗朗的教室被贴上上了对联,曾经人声沸腾的操场已经长满杂草。每年回家的时候,我都会来这里看看,虽然物是人非,可是在这块熟悉的地方,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是谁和自己在那个教室前面打过一架,现在和我打架的同学已经作了父亲,能记得是谁和我一起趴在教室地上玩玻璃弹子,现在他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博士,能记得和一群人每天在这块地方找乐子,这之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成家了。
流光碎影之子弟学校印象(二)
 
这两个小孩是附近居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并不是工厂的职工,只是工厂不景气,越来越多的职工另找生路,原来的住得房子都空置了,就租给了附近需要的人们,获取微薄的租金。这些孩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在企业破产后,这所学校已经被划拨给社会管理了。不知道这些孩子还有没有我们当年一样的快乐,还是有着他们自己的快乐方式?孩子身后远处的人群是附近的居民,他们每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在天气晴好的下午,他们常常会聚在这里乘凉闲聊,一起结伴加工电灯泡挣些钱,尽管生活艰难,他们却活得非常自在。这所工厂现在已经不再是周围乡村羡慕的对象,和周围乡村迅速增长的收入,生活质量的改善相比,工厂里的人们生活的质量却越来越差。晚上走到工厂的小区里,到处都是黑漆漆的一片,破旧的马路,没有路灯,没有行人,一片死寂。令人叹息扼腕时代变迁之快。
流光碎影之子弟学校印象(二)
 
我们距离这里越来越远,曾经每日从这些楼梯上上下下,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转身而去,不再回来。记忆的碎屑洒在地上,不知道是不是还能不能拾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