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有知有行(2022.3.28-2022.4.3)
(2022-04-06 06:00:31)
清明假期的前一周,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化打乱了这个城市正常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个人的生活节奏。同时也是因为疫情的关系,反到是让自己能够有更多时间进行内观和思考,加之自己近期在阅读《传习录注疏》,让自己对于一直以来自己所思考的心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本搁置了很久的书,上一次拿起来的时候应当是在十年之前,而那时候大概也是目前为止在工作方面一个最高光的时刻,只不过后面因为种种原因,职业方面出现了逆转,而这本书也一直没有读完。近期在重读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了自己颇多的感悟,以至于认为每年重读一次都不够未过。
由于书中内容难免晦涩,只能从流传最为广泛的那四句开始。首先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即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或者说一种既成的事实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凡事皆具有两面性,而这个两面性是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认识一个事物或者说接受一个事物都是要将其优点与缺点全部接受,而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即使理,即我们在考虑问题或者接受事物的时候,要从心里完全接受其相面性,同时这样的两面性对于事物或者对本心来说是没有好坏差别的,它们仅仅是组成事物本身的一部分而已。然后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讲的是我们对于事物好坏善恶的判断完全来自于个人的意识,即主管的思想,当主观上认为这件事情是对我有益的即为善,当主观认为这件事情是对我不利的即为恶,与此同时,善与恶的评价必须是自己主观真实的感受,而这种真身的感受务必是来自于个人对于事物的为之,即所谓的行。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地去感受事物,去判断其中的善恶,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感觉和别人的评价。接着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乃是阳明先生毕生追求,也正是因为有了良知才能够将每个人引导至个人希望的目标上。这里的良知不是天理,却是人心,即每个人心里对于事物价值判断,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每个人的三观或者说是每个人的地层代码。这个代码是由每个人的经历以及思考所构成的,会构成一个人最为本质的反应,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即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例子,而且这个地层代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经历的丰富以及对于事物认知的进化,这个地层代码是可以不断迭代更新的,随着代码的更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即以行更知,以知促行。这里所谓的良知并非是社会所认为的,即如前所述,并非指的是天理,而是在人心,即个人对于事物的判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这当下这个环境里,需要接受到周围多种多样的压力,有的时候不得不屈服或者违背自己的良知,这时候往往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去破除困境,从而达到一种真正致良知的境界。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良知判断,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或者说去做那些对于自己真正有利的事情,并以此在做事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认知,然后再以升级后的认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
从无善无恶到有知有行,阳明先生用简单的四句话阐释了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在此番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由此感悟实属不易,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感悟不断指导自己的行知,从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