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运营商FMC融合进程 主流运营商加速IMS部署

(2007-04-11 19:05:36)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综合的业务体验及统一服务体验来吸引和留住用户,如何以尽可能低的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快速灵活地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严峻任务。FMC的理念和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目前,各国运营商都非常看好FMC的发展前景,通信设备厂商也在大力宣传和开发相关产品。但FMC商用实例的缺乏还是让我们很难了解到其当前具体的发展态势。FMC商用情况如何?标准制定有哪些进展?业界为推动FMC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这些都是业界所关注的,当然,也是本期专题所关注的。
从全球来看,现阶段能享受到FMC服务的用户虽然还不多,但FMC却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08年,全球将有330万FMC用户,截至2011年,全球FMC服务将拥有9200万用户,届时这部分用户每年花在FMC服务上的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占电信行业年收入的3%。
从FMC的实现过程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业务捆绑、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各个阶段实现的复杂度和业务提供能力不同。
鉴于固定移动融合各个发展阶段实现的复杂度不同,目前,运营商普遍采取业务捆绑方式作为发展FMC的切入点,进而逐步演进为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提供了业务捆绑的销售模式,有些运营商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业务融合。如今,终端融合又成为运营商所热衷探讨的新的融合方式。
一、终端融合
通过终端融合,运营商可为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网络的无缝接入。
终端融合可以分层次、分步骤的实现,最初的终端融合可以与业务融合相配合发展,例如蓝牙无绳电话/GSM双模手机、Wi-FiSIP/GSM双模手机、UMA手机等。终端融合的最终发展阶段为3C融合,即通过某种协议实现3C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信息和应用的需求。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使用双模终端的FMC将极大地促进固定移动替代FMS(移动对固定的替代)。而且通过FMC,运营商可以有效地增加市场份额,增强用户粘性,甚至抢夺移动用户,并降低OPEX(运营性支出)。从这一点上来看,FMC对运营商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IMS的网络融合
基于对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推广、优化网络结构及资源建设的需求,全球许多运营商积极联合设备供应厂商,共同推动对IMS的开发和推广。
自2004年以来,全球已有多个运营商宣布了基于IMS发展FMC的策略。2004年日本NTTDoCoMo、日本电信、韩国电信、巴西电信等运营商成立FMC联盟,该联盟志在推动、推广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的联合经营模式。目前IMS已经被一些运营商视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网元,它不仅出现在日本KDDI的“Ultra3G”、美国Sprint的EV-DO等移动运营商的3G以及未来网络的架构中,而且开始在固定及全业务运营商的NGN中占据核心位置,如BT的21世纪网络、NTT的下一代网络、KT的BcN宽带融合网络等。
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接受IMS,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不断有运营商开始试验或部署IMS网络,除Sprint、Cingular等移动运营商外,Verzion、AT&T、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固网运营商及全业务运营商也开始试验与部署IMS。根据VDC的统计,目前国外主流运营商针对IMS都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具体如表3所示。
  

根据VDC的数据,虽然2005年的IMS市场规模大约仅为数百万美元,但预计在2008年IMS将呈现爆炸性增长,到2010年IMS市场规模可能增加到141亿美元。
从运营商的角度而言,移动运营商在部署IMS上要先于固定运营商,预计到2008年固定运营商会逐步赶上移动运营商的部署速度。从地区上看,EMEA(欧洲/中东/非洲)和美国的部署领先于亚太地区,尽管初期美国IMS规模比EMEA地区小,但随着固定运营商引入IMS,美国的IMS规模会逐步超越EMEA地区。
为了加速IMS的部署,一些组织和运营商开始筹划全球性IMS互操作试验。2006年10月,多业务论坛(MSF)组织了一个跨越3大洲的IMS互操作测试,这个互操作试验被称为GMI2006,由英国电信(BT)、沃达丰(Vodafone)、美国Verizon、韩国电信(KoreaTelecom)、ETRI、日本NTTDoCoMo以及新汉普郡互连实验室(UNH-IOL)共同举办,试验中涉及了包括北电、朗讯(合并前)、阿尔卡特、爱立信、NEC、中兴通讯等在内的全球26家主要通信设备提供商的197种通信设备。
2006年12月1日,MSF发布IMS测试报告,认为“IMS的成熟度超过人们的预期”,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端到端的QoS实现机制不统一。现有的实现机制都是基于RFC3312的,各厂商的产品虽然包含了其中的内容,但是包含的内容不完整。
(2)P-CSCF没有直接的接口控制D-SBG-NE。
(3)缺乏真正的IMS终端。
(4)验证过程非常复杂,而许多产品属性虽多,却没有相应的使用说明,导致很多属性无法测试。
(5)在测试互联互通时,SBG趋向于UNI或NNI接口,当设置NNI以支持漫游时,SBG有时会表现出UNI的属性,这导致其在漫游时出现问题。
(6)没有厂商支持GMI设计的最佳媒体路由的漫游功能。在所有的测试案例中,媒体随着SIP信令路径从家庭网络返回,但QoS却降低了。

 

信息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