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的相机不如用好你的相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那么少数喜欢摄影的朋友,一味盲目崇拜摄影工具,从没有想过去学习、研究一下基本的技术和理念,只是当器材的奴隶,闹了不少笑话。
如有个影友,才开始学摄影,坚持“玩器材,绝不输在起跑线上”,他起初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佳能7D套机,后来又加一个佳能原厂24—70、一个70-200镜头。玩了一年,连对焦、曝光都始终整不好,每次拍上100张片子,影像发虚和过曝、欠曝的片子占到90%以上。他埋怨这套器材不好,马上花几万元又去换了佳能5D3全画幅相机,结果拍的片子仍差强人意。
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基本功的影友,还爱摆谱。成天背着5D3,吊着个红圈长炮到处晃悠;还爱说教,一看见美女摄友,总爱凑上去指点,“自动曝光要注意白加黑减哟!”“风光摄影要注意用小光圈哦”当听到女摄友嗲嗲地喊他声“老师”时,他眼睛笑成了豌豆角。
有个影友更夸张,他在云南东川拍摄红土地,请当地农民帮他扛了几十万元的器材,一人早早地占了三个机位,三只曼富图脚架一字儿摆开,上面分别架着哈苏H5D-60、莱卡M9、尼康D800,3根快门线迎风摆动。只见他跳来跳去摁动着快门,就像一个玩打击乐器的大师,很拉风。由于晨雾运动快,加上疾风劲吹,该影友顾此失彼,错失不少精彩镜头,片子发虚的也不少。
还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出去采风,路上巧遇一位摄影发烧友,聊天中得知他一直喜欢拍摄风光,尤其是对拍摄长城情有独钟。长时间的拍摄,加上每次道听途说一些只言片语,因此他自我感觉也有很多的摄影心得。我因此很想看一下他的作品,当他把相机里存储的金山岭长城的片子让我看时,起初真的被他的片子所震撼:绵延巍峨的长城,时隐时现的纵横于云海之中,感觉真的是大片啊。但是当我放大了片子仔细地看时,却感觉映像有些模糊、发虚,我又看了一下拍摄参数,原来他用的是AV光圈优先,当然他也知道拍风光用小光圈,但在晨雾中由于光线太弱,所以相机自动给他调整的快门时间是1/10秒。我问他“用三脚架了吗?”回答是“没有”。我又问他:“没用三脚架为什么不调高一下感光度呢”,他很自负地告诉我:“不能调感光度,调高了是会有噪点的”。我又问他:“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是有些噪点能接受呢,还是拍虚了能接受呢?”他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当然这还仅仅是技术整体掌握的问题,必要的系统学习、日常的艺术修养和整体艺术技术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要辨证地理解“利其器”的真正内涵:经济条件许可,有了一定水平和真正需要,可以购买更好的器材,但这绝不是“利其器”的唯一。精读说明书,熟练掌握自己现有的器材,努力把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也是“利其器”;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功底和理念,认真而系统的学习摄影知识,汲取多方面营养,增厚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历史等等综合知识的积淀,这种磨砺,更是“利其器”。没有这种“利其器”,再好的器材也是白搭,是不可能拍出好片大片的。因此我才经常地告诉我的学生们“用好的相机不如用好你的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