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摄影知识》--大师玩光

标签:
转载 |
顶级摄影师是怎么玩光的?
光是摄影的核心课题。基本上是正确的。本篇介绍一些高级的玩光技巧。
一、利用侧光塑造立体感
当自然光的角度不再是直接从我们的身后照来,而是以一定的角度从侧面的方面出现时,就出现了不同的侧光效果。侧光使物体的形态具有丰富的影调,突出了深度,产生一定的立体效果,光线的个性美丽也就逐渐出现。
二是相比正面光而言,景物开始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能显示景物的立体感和比较丰富的影纹层次,突出了画面的深度感,具有将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转换的可能;
三是对色彩的还原也比较理想,恰到好处的反差对比可以将色彩的最大可能都体现在画面中,比正面光下的色彩显得丰富多彩,也不容易损失。
逆光是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其个性的产生,既不像正面光或前侧光那样以相对温和的姿态出现,也不依赖正侧光强烈的对比效果得以张扬,而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魅力出现在摄影的光影效果中。我们先来看侧逆光,这是一种从照相机镜头斜对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只要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就能照亮被摄体的局部轮廓,而不会进入镜头,影响镜头的成像效果。由于它的角度偏侧,因此很可能使被摄体的一边受光略多一些,另一边少些甚至没有。要获得侧逆光的最佳效果,关键是要仔细比较和选取,尤其是对拍摄角度的细微调整,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拍摄效果。正逆光是指直接面对镜头而来的光照,一般情况下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逆光,一种是低逆光。
除了方向之外,光线的性质还有软硬和聚散之分。用“柔情似水”来形容散射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作为一种呈散射状态的照明光线,以其偏重阴柔的空间效果和在照片上所形成的柔和状态,一般可以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自身形成的散射光,它是一种不由拍摄者的主观意愿所决定,但是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的光线。比如在阴天云层很厚的天气,或是在有雾的时候,还有就是在日出以前的一段时间,以及日落以后的自然光线。由于这时的太阳所形成的漫散射光线,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所照明的物体也就没有鲜明的投影,明暗反差也不会很强烈,一切都处于一种柔和的过渡氛围中,因此形成了总体的特征——柔。
直射光则比较硬,但是和散射光一样,也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指晴天太阳照射的光线,这是一种平行光束,由于具有明显的投射方向,因此产生无可抗拒的力量感。在这样的光照下,被照射的物体会产生清晰而明确的投影,物体本身的明暗反差也很强烈,因此会出现过度强硬的立体感。清晰的外形和明显突出的轮廓,也使物体在直射光的照射下显得形态饱满,这也是力量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天中从早到晚变化的阳光也具有极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它不仅描述了在特定空间下的造型效果,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间性,通过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和特有的魅力。
清晨和黄昏的光线不仅仅具有强有力的造型可能,还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巧妙的拍摄和把握能使流动的时间凝固成具体的瞬间精华,形成特有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在日出时分,因为清晨的空气潮湿,静物被蒙上一层薄纱,所以景物轮廓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比较差,透视感强,因而产生轻柔迷离,飘忽不定的朦胧感。
室内现场光是指在室内拍摄时只利用拍摄现场的现有光源(包括进入室内的漫射的日光),而不加外加的闪光灯和人工光源。具体来说,这些可以使用的光源包括白天室内的自然光、普通的家用灯光、舞台上适合演出造型用的光源,以及烛光等。现场光是极富艺术魅力的,首先是现场光的利用可以给画面带来真实感和不同的艺术情调。现场光照明的光线有限,尽管不完美,但给人一种看到被摄对象本来面目的真实感。其次是现场光方便了拍摄者的创意发挥。在利用现场光的拍摄时,可以摆脱各种灯光设备,自由移动,选择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再次是现场光容易使被摄者放松,以获得自然的艺术情态。
区域光也称为局部光,是一种构成某一地点固有的照明光线。有经验的摄影者,总是能够及时发现和充分利用理想的景物区域光照,并准确而适当地控制好拍摄区域光的亮度和色度,使主体对象突出、鲜明,陪体及环境背景模糊、暗淡。
区域光的作用:一是突出主体对象,人的视觉总是对明亮的部位敏感,为了突出中心主体,利用区域光进行照明,将次要景物掩盖在阴影中;二是净化环境背景,人的视觉也总是喜欢看到简洁明了的事物,如果前景、背景及环境因素对主体对象的表现形成干扰,并不设法避免,拍摄的画面会让人感觉很杂乱。利用区域光,让主体处于明亮区域,可以使不重要的杂乱区域被弱光或黑暗淹没,表现的主体很容易从环境和背景中显露出来。
沐浴在阳光中看风景——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或是黄昏的漫天晚霞,我们总可以看到那些精灵般的光线在空中舞出唯美的华尔兹。这样的时刻,最让摄影爱好者迷恋,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迎向太阳,去感受阳光带来的神奇。眩光的画面让人感到唯美、浪漫,现在眩光已成为潮流,在充满灵性的光线中,让我们去寻找那些跃动的色彩和心情,拍出美妙的眩光作品吧!
随着夜幕的降临,出现了拍摄各种题材照片的机会,黄昏是拍摄夜景的最佳时机之一,此时,仍有充足的环境光可以表现被摄物的细节,而且街头华灯初上,商店檐窗闪闪发亮,汽车前灯一划而过,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神话般色彩鲜明而又失真的影象。(摄影教程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是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为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400K;电子闪光灯为 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我们在观察任何一个颜色时,总是会同时看到它周围的其他颜色,我们对这个颜色的反应,也是在周围色的比较中得出来的。这种色彩相互比较所产生的视觉现象,称做色彩对比。在数码摄影中,色彩的对比往往比传统摄影方式更为强烈,尤其是在屏幕上观看数码照片时,更能获得异常鲜艳的对比效果。色彩对比的造型效果主要有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和纯度对比3个方面。从色彩的级谱上看,由于对比的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长调级谱、短调级谱和对比级谱。
所谓邻近色,就是在色带上相邻近的颜色,例如绿色和蓝色,红色和黄色就互为邻近色。邻近色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朱红与桔黄,朱红以红为主,里面略有少量黄色;桔黄以黄为主,里面有少许红色,虽然它们在色相上有很大差别,但在视觉上却比较接近。在色相环中,凡在60°范围内的颜色都属于邻近色的范畴。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进行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较长的红光、橙色光和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将此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较短的紫色光、蓝色光和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与暖色除了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他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例如,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悠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
色彩与人类的情感关系并非是如此简单的,往往还具有更为复杂的感受。每一种颜色所引起的心理感受不是一种,而是成双成对的,甚至是彼此相反的。黑色,既是大礼服的颜色,也是丧服的颜色;绿色,使人想到青春,也让人联想到暴力;蓝色,既可以是和平安宁,也可以是冷酷无情;红色,既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血腥;白色,常用来象征纯洁,也可能暗示死亡。于是,色彩的情感把握贯穿整个摄影过程,许多初学者往往不理解色彩的情感表现,以为彩色摄影就是将五颜六色堆砌在一起,好像色彩越丰富越好,结果导致画面的色彩杂乱无章,令人眼花缭乱,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