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圣节“鬼屋”的火爆看概念文化产业的兴起
(2009-11-01 00:20:07)
标签:
万圣节鬼屋概念文化产业杂谈 |
分类: 管理观察★我的视界 |
好几年前,还是一个靠idea和十几亿人口每人一块钱就能忽悠到VC的市场,这种好事自然一去不复返,但是现如今依旧可以凭借“概念”来炒作,尤其借力文化概念,经营文化产业,却可以从那些年轻的时尚人手中噱到一票。
此次万圣节,上海出现了据说从美国运来的“鬼屋”,十个关卡,利用光影技术和工作人员的扮演来吓唬人。引入者是几个海归人士。而“鬼屋”的出现,大受白领的青睐,报道称被挤爆,而出乎意料的火爆程度让主办方也取消了万圣节之夜的party。
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西方节日在国内有着极大的消费号召力,情人节,圣诞节不消多说。而此番对万圣节的运作,再度显现出国内年轻人对西方特色的追捧。一个好的因由,一个成熟的概念,不会不愁没人买单。而从营销上说,这次“鬼屋”的另一特色在于限时,原定于万圣节截至,这使得该项目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的追逐无论在个人心理上还是资本市场中都是迫不及待的。当然,最终一定会有“安可”部分,应广大观众需求,延期一会,既满足了公众,体谅了消费者,又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
同样,索尼公司对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影片“This is it”的操作也遵循此道。全球限映两周,使得预售套圈一抢而空。
回到文化消费上来说,以文化之名,行商业之事的事太多了,充斥生活。尽管如此,却依旧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究其本质,因为文化这两个字的高深莫测,“没事别装文化”,可谁不是没事就装文化呢?文化本身又具备着猎奇性,这切中了人的心理要害,人们对自己不了解却好奇的事情充满了追逐感,在如今文化越来越向八卦靠拢的时代,你想的是文化,听的是八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