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化或神秘化”之于人
(2008-09-26 11:12:31)
标签:
万历十五年李贽投行作协文化 |
《万历十五年》,于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评写李贽时,提到的那句:“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黄先生此语的确切中要害,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当理想不能化作现实的时候,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抗争,有人选择逃逸,有人选择自欺欺人,种种不同的行为拥有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实在不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李贽不是纯粹的儒家,也不能以唯物唯心去分析,任何一种割裂的价值观都是没有价值的,哪有人是那么单纯的可以被界定的清清楚楚,因为个人喜好而去除客观实在,只能说“居心叵测”。所以,李贽不会为了实现而努力实现,那不是他的追求,同样,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不然,也用不着物以稀为贵了。选择将其美术化或神秘化是一种很好也很聪明的选择。
美术化可以为人传颂,神秘化可以为人景仰。这种讨巧的思维在国人的应用中可谓是不断得其精髓。话说不清楚了,攒一句诗,诗情不在,转为画意,画意不存,献一首歌,歌不够,舞来凑,舞不灵,那就多做事,勤能补拙,事做不来,那就写,不会写,干脆说。一个长长的生态链,收尾交互形成一个圈,把人套在里面,美其名曰一种规则,而神秘化之,则冠名以潜规则。
美术化神秘化是一种高境界的忽悠,因为剖穿其本质,会像云上的日子一样不踏实,因为高高在上,而需要等待时机才能“入土为安”。多少商业计划书是因为不可行才形成的,执行力强的早已经在调整中调整最佳状态了,所以,一纸文字只是为了给外行看热闹,为自己的不踏实而鼓足勇气。愈加神秘的则是,我有二十二条“军规”,如果您愿意投资,我才列出其余的关键的七条。将之神秘化的应用,在诡谲的人的头脑里是一次次的小聪明和智慧之间的摇摆不一。
瞧瞧最近的某些抓人眼球的事件们,某副作回应某韩少的攻击,却被陷于一种不堪,或许因为长期的作家习惯让自己更适合美术化的屏障,而一旦进入短兵相接的真刀真枪,真如另一位所说的连街头混混都不如。再如某位先生谦虚地表达自己退一步可称大师,实在让人惊讶于如此谦虚的品格,不少人在质疑大师的头衔。其实大可不必,就像秦女士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一样,该先生在初高中生的阅读中还是很有销量的,只不过,前面得加个标注,高中生大师,但是,会不会让人以为是高中学生呢?《四书》回归清华大学的课堂,本是一件好事,好事的定义中一定有一条是,第四声的“好事”,反对声音还不缺乏强烈。能够“回归”只是尝试的第一步,在体制下,不可能冒进,释放出善意才是重要的,别一边释放善意,一边没人接受,就像《移动呼叫转移》里说的,手机这东西,那头没人接,就是个废物。吓回去了不好。
其实,如果哪一天,中华文明的发源,能被现代科学证明从而得到正名了,那才会是一种颠覆,其程度将千万倍于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的消逝。所以,美术化,和神秘化是最合适的选择。
人也一样,天然的惰性使得自己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剖析到底,一般适可而止,给一个自己和被人都能接受的理由就可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