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木心 |
分类: 天一书话 |
由陈丹青处得知木心的名字,好奇于其“中文写作标高”的称号。以我的习惯,是要取来系列的作品来做了解的。于是寻了《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和《素履之往》。
盛名之下,不必讨论其实副不副的问题,因为是徒劳的口舌之争。赞者极赞,贬者极贬。根本在于对那个不是太熟悉的不是太主流的行为风格和文体的理解,更在于是否能明白那所指而产生的自然的会心一笑。
我自然不会狂妄地去说我明白那所指,因为或许没人明白,也用不着去一一的明白。像木心写过的,如果红楼梦是别人写就得,曹雪芹是不是也会成为考证的大师呢。不过,有些显而易见也便是因见易而显了。只是隐隐的掩饰的背后,是心照不宣。
看到某些个灵思妙想的片段,语录也好,小诗也罢,或者什么都不是也行,只是觉得熟悉的行文,于是学着会心的笑笑,想到了陈丹青或是其他人所说,看过木心的文字后,你会发现某些作品的行文是在学他,隐约中透露着木心的痕迹。我笑笑,不是因为似曾相识,而是明白的记忆。还记得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至此方才领略那句,与境外高手互比内力的含义。也许,按照辈份来算,也是“传人”和“传人”?
不去在意文字闪烁之外的东西。回过头来看木心的文章,喜欢用啥字是个人的喜好。喜欢的话,可以说是承接了什么什么的遗风。字之内的东西昭示着思维的品质。《哥伦比亚的倒影》中最出彩的是《上海赋》。像如今二十岁的年轻的生活在上海的人,很难去寻找那里的记忆,太多人也不愿去寻找,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家园。中年的人聆听木心的讲述,回忆儿时的记忆,为的是能说说我也曾经经历过。说来,木心把上海人揭示为:牌头,派头,噱头。比某先生的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是高明的多。又不仅在于此。
不去在意文字闪烁之外的东西。回过头来看木心的文章,喜欢用啥字是个人的喜好。喜欢的话,可以说是承接了什么什么的遗风。字之内的东西昭示着思维的品质。《哥伦比亚的倒影》中最出彩的是《上海赋》。像如今二十岁的年轻的生活在上海的人,很难去寻找那里的记忆,太多人也不愿去寻找,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家园。中年的人聆听木心的讲述,回忆儿时的记忆,为的是能说说我也曾经经历过。说来,木心把上海人揭示为:牌头,派头,噱头。比某先生的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是高明的多。又不仅在于此。
近年来,出版界开放力度再逐渐加大,木心的得以回归,应该是对现有风格的一个很好的补充,选择终于开了。说是颠覆不见得,因为影响力毕竟有限,不过对于一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读者来说,不管话里话外,字里行间,都是值得读一读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