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家大院》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6-11-22 22:28:11)
乔家故里人功不可没
《乔家大院》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娟子
    阳春三月,春暖乍寒,但全国各地前往山西境内的祁县乔家大院参观的人却热情高涨、络绎不绝,“乔家大院·、”“晋商”、“乔致庸”也成了大街小巷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这一切的热闹和喧嚣,均缘于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的热播。近期,该剧又在山西影视频道和山西新闻频道相继播出。这部由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单位联合摄制的四十五集晋商大戏,好评如潮,以一次把人们的目光聚集到了晋商题材上,在全全引起了空前轰动……但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这部大戏,乔家故里的人们曾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为打造《乔)剧做出了家乡人应有的贡献。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亚中市文学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庞伟和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晋中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王松山,从中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最后故事。
    《乔》剧立项前后:家乡人的鼎力支持
    2002年10月,晋中市文联作家郝汝椿的小说{晋商第一乔)出版(该小说塑造了乔家创业始祖乔贵发的形象)。不久,一直从事影视编剧工作的王松山经与郝汝椿协商,将该小说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并定名为(晋商之冠)。   
    作为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松山把剧本呈报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2003年3月,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专门下发了文件:决定将20集电视连续剧(晋商之冠)做为2003年筹拍的重点剧目,并由王松山、失正、赵小萍三位副主席负责筹备,后由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至此,(乔)剧正式立项(但当时的剧名还不叫(乔家大院))。
    在北京工作的晋中籍影视制片入同爱玲得知此事,热心搭桥,让王松山与北京文采音像制作中心的艺术总监、导演梁凯程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梁对该剧本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投资拍摄的意向,并介绍在北方昆曲剧院工作的乔家第七代后人乔燕和介入此事。  但在征求乔燕和的意见时,乔燕和提出要拍就拍乔家最鼎盛时期的乔致庸。当时,筹备人员还没有与北京的制作方见过面,仅通过电话协商,王松山等人几番斟酌,听取了乔燕和的意见,果断地放弃手头的20集剧本(晋商之冠),另起炉灶。开始着手搜集乔致庸的原始史料。与此同时,王松山、朱正(太原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导演)、赵小萍(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人就筹拍{乔》剧一事加紧向时任晋中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进明汇报此事,黄部长极大地鼓励和支持拍摄反映乔家的电视剧,并给祁县县委宣传部长荣贵打丁电话,希望为电视剧的拍摄开绿灯。
    2003年4月正值非典肆虐时期,王松山与庞伟等一行人排除困难赶往祁县。见到宣传部长荣贵,他们得知,4月21日祁具正预备召开“祁具文化强县研讨会”(后因非典此次研讨会被迫取消),并把一部省城作家王进写的(财雄天下)(该书也塑造了乔家始祖乔贵发的形象)列入研讨重点,准备将其制作成影视剧。王松山把要拍(乔)剧的想法与荣贵谈了,荣说:“你们来的太是时候了!这与祁县要打造文化强县的计划不谋而合,我们会全力支持拍摄!”
    并答应解决剧组在祁县的吃住、门票费用等问题。有祁县县委和政府作后盾,大家喜上眉梢,心里吃了定心丸。
    2003年6月5日,北京制作方梁凯程携乔燕和、彭娜(中视百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陆涛(北京文采总策划,执行制片人)、郭刚(北京文采制片经理)等一行5人来到山西。乔燕和20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的老宅,心情格外激动,她的情绪感染着在场所有的人。接下来的接洽因前期的铺垫而颐理成章,制作方受到祁县方面的热情款待。随后制作方还到晋中各地选景踩点,各方对即将开始的拍摄都充满了期待。
    6月21日,在王松山的邀请下,太谷籍编剧李昌福(职业影视文学作家、(七剑下天山)编剧)专程从深圳赶回来到祁县,参加(乔)剧的剧本创作。当天下午在祁县召开了(乔)剧专家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即将写的《乔》剧与已经发表的专写乔贵发的小说剧本无关。同时决定,《乔》剧的主角正式换位,从写乔贵发改为乔致庸,剧名则由原来定的《晋商之冠》、《在中堂》、《乔家精英》等名称,确定为《乔家大院》。这次会议,是《乔》剧创作的奠基工程,是里程碑。
居本构思的整体铺垫:
    乔家故里的人们功不可没乔致庸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十分有限。为此,王松山向晋中的晋商研究者求援,曾任晋中史志办主任的张巩德拿出自己多年搜集的关于乔家、晋商的报刊剪贴,祁县县志办主任武殿琦还把编写小册子《在中堂》送给王松山。500万字的乔家鼎盛时期的翔实资料,为前期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在穿入研究的基础上,王松山收集整理了86条资料多角度、多层面记录了鼎盛时期乔家的经营状况,这也是《乔》剧重要的历史脉络,深得制作方的认可和赞赏。
     2003年6月28日,北京文采音像制作中心与李昌福、王松山了委托创作合同书。至此,李昌福和王松山开始着手剧本创作。编剧分为四个阶段:1.写出并通过剧本大纲;2.写出并通过剧本分集大纲(30万字);3.写出并通过剧本分场大纲及剧本15集;4.写出并通过全部剧本。9月初,李昌福、王松山按协议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并进行了第3阶段的部分工作。这其中,他们构思了乔致庸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戏,人物的性格大致就是今天观众所看到的,大纲中还构思了一个与乔致庸有仇恨、时刻都可能杀掉他的马夫和形象,就是今天观众看到的、铁信石,大大充实了原胡的历史情节,也制造了全剧的主要悬念。还编了庙里相会、包头换大掌柜、商家争斗、太后借款并到乔家住、票号开办等很多故事情节。
     然而,就在李、王二人马不停蹄地进行创作时,李昌福和王松山却因故与总制片人梁凯程协商,停止了创作。制作方答应王松山、李昌福改做剧本策划。不久制作方请到海政创作室作家朱秀海执笔,担任编剧。
    2003年12月,制作方梁凯程来到山西,先后拜会了祁县县委领导和晋中市委宣传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呈交了《乔家大院》主创人员及制作计划。随后,在祁县宾馆,制作方召开了《乔》剧筹备会议。在制作计划书上,主要演员邱心志、俞飞鸿、朱菌,制片人梁凯程,执行导演朱正,剧本总策划王松山,剧本策划李昌福,编剧朱秀海等一一写明。
    可是,不知何种原因,到2004年10月前后,制作方北京文采音像制作中心在山西的合作者毫不知情的状况下,把《乔》剧项目整体转让。除了制作方的梁凯程、彭娜等仍在参与《乔》剧的拍摄外,原有的人马已全部被换掉。因此,观众看到的《乔》剧的主要演员已不是当初定下的邱心志、俞飞鸿、朱菌等人,而是全部重新换成了陈建斌、蒋勤勤、娟子等。
    后记:
    一从执着一份耕耘历史不会忘记
电视剧《乔家大院》近期在山西影视频道和山西新闻综合频道相继播出,收视率稳步上升。在记者金刚怒目庞伟交谈的过程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乔》剧当初的许多资料,包括会议记录、照片、签名等等。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乔》剧的成功有着家乡人不可磨灭的奉献和付出,在《乔家大院》风光的背后,还有着发群为打造《乔家大院》无私奉献的人们。寂寞和淡然也许是他们的心态和选择,但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不容忘却的。那些曾经为《乔》剧忘我工作、热情执着的人虽然无怨无悔,但故乡将永远留下他们真诚的、闪光的足迹——正像《乔》剧主题歌唱的那样:“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那一梦相伴日月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