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明星周碧华湖南卫视 |
分类: 乱弹天下 |
湖南卫视为年轻人请回师父的三大意义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师父”(师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代一代的人从师父(师傅)那里学到本领,再传承下去。有了本领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师父”这个词意味着,给予自己本领的人,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值得爱戴。
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师父”(师傅)这个词已渐渐变得陌生,或者即使有这样的称呼,也大不如从前那样神圣,“师父”(师傅)正离我们远去。
3月30日,湖南卫视开播的纪实性文化品格传承节目《我们的师父》,节目由暖心大师兄于晓光、“鬼马精灵”大张伟、懵懂少年刘宇宁和可爱乖巧的董思成四人组成拜师团,四位徒弟带着各自的人生困惑通过寻访拜师行业精英、优秀人物,在与师父牛犇同吃同住三天两晚的过程中,感悟榜样精神,解惑人生难题,汲取前进力量。这档节目无疑给沉闷的娱乐界带来响箭般的启示,至少具有如下三大意义:
第一,综艺节目找到了魂。
近几年,电视综艺开始向“慢综艺”的方向发展,湖南卫视的电视综艺就在今年提出了“正向娱乐”的创作法则。所谓“正向娱乐”,就是具有正能量传播价值的娱乐作品,它既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又要有广泛的市场受众,很好地践行了 “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办综艺节目亦如此,只有这样,综艺节目才有魂,而不是一味地嘻嘻哈哈,有魂的综艺节目才能植根于心。
第二,唤醒年轻一代对职业精神养成的敬畏之心。
年轻一代的优点是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破坏一切旧的事物,但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向往或期待一夜成名。然而,中华文化的闪光之处就在于“匠心”,强调“非一日之功”、“慢工出细活”。 黄永玉先生曾云:“与大师同吃同住,不一定能学到技艺,但是在这种来往与感悟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去感受大师们的精神。”《我们的师父》首期节目中,著名演员、老艺术家牛犇,并没有在演技上给徒弟们指点,然而,在第一天的交流中,牛犇谈到了自己从不用助理,他说他那一代演员、明星没有光环、没有特权,与剧组的每一个工种、每一个人员并无二致。但是,随着影视业精细化的发展进程,明星开始讲排场,互相攀比,牛犇或许更想指出助理现象背后的一些人心变化,他想告诉徒弟们的是锤炼演技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素养教育更加重要。
第三,综艺节目也能用社会视角切入热点话题。
首期《我们的师父》关注的就是典型的社会养老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数的17.9%,可见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节目中,牛犇虽然有住宅,但是他选择住在老年公寓这一举动,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这个老年公寓设施齐全,有餐厅、运动区、文化互动区,住家的条件也非常好,还提供暖气。牛犇在节目中这么理解养老问题:“生活愉快,不愁,就可以了。”所以,对于四位徒弟来说,《我们的师父》是他们成长的平台,但是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感悟榜样力量的同时也是给自己一次了解和思考养老问题的机会。
刘宇宁、大张伟、于晓光、董思成(从右至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