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中人写官场事:围绕“权力”来转动
(2012-12-04 21:50:10)
标签:
人大主任周碧华文化 |
分类: 外界评论 |
官场中人写官场事:围绕“权力”来转动 |
|
缪传真著《领导班子》在连载过程中,就引起公众的追捧和出版商的青睐,在起点网300多部官场小说中,一直排在第二位。这部鲜活的长篇小说涌动着是一股现实性、现场感和现在进行时。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官场。写官场小说,专业作家有文字强项,但有阅历弱项。官员本人,有丰富经历和深切体验,但有文字局限和心理障碍。只有一批长期浮沉在官场核心的领导秘书,才最具表达的先决条件。对权力运作的反思,只有局中人,才会深刻。局外人感时骂政,往往隔靴搔痒。这本书作者属于权力核心的见证人、协助人,经过冷静观察,深刻反思,典型化过程,塑造人物形象。有评论认为,它引发的是体制的反思。它不是反腐小说,不是谴责小说或揭露小说,甚至也不能仅仅称为官场小说。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品德优劣,不是个案分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班子,一个运作权力的群体。它写了体制对人性的蹂躏、扭曲。屈服,是多数人自然的选择。作者总是在淡化故事,而突出人物。总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去捕捉真实的人性、人情、人品。官场、社会、人生,给我们每个提供的既不是宽门,也不是窄门,而是从宽处进入,在窄处行走。 而周碧华的《人大主任》旨在揭开官场腐败的盲区。 中国新官场小说盛行十多年,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披露的官场腐败案例不外乎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读者长期接触这类小说,不免形成审美疲劳。而《人大主任》虽系官场小说范畴,但作者得天独厚的阅历和与众不同的视角,首次披露了官场文化腐败这一盲区,拓宽了官场小说的视野,让读者看到了官场更具隐蔽性的腐败。 近年来,官员们重视文化已成很时髦的事情,谁要是披上文化的外衣,谁就会得到比官职本身更有价值的尊重。一个书法家,或一个画家,从童年起便苦练技艺,那是一种纯粹的且艰难的艺术追求;然而,当某些官员发现文化艺术的闪闪光环后,以权力介入,他们竟能在短时期内“一举成名”,这是权力与艺术的苟合。 著名作家彭见明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好文章是社会生活的看客,因她的身份不过是文章,她就该安静地拉开距离远远地观察着。她发出的声音也许孱弱,但她往往看得更清楚。周碧华也写当下热门的反腐题材,但他将触角伸进了文化腐败的深层,就艺高一筹。这是安静观察、拉开距离的结果。(原载劳动网2009年11月22日,作者:林一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