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华:看见这个词就看见了美好
(2012-09-21 07:54:55)
标签:
文学随笔原创周碧华文化 |
分类: 乱弹天下 |
《二十四节气》
立春
看见这个词,就看见了美好。
就看见僵了一冬的河流,有些蠢蠢欲动了。如果仔细聆听,许多的绿意正在万千枯褐的枝干或脉络中行走。一袭微不足道的暖风正从遥远的南方启程,准备翻越一座座山岭,返回它们往年曾经吹佛过的地方。
鸟儿开始梳理羽毛了,蓄了一冬的嗓子等待春风来润喉。草根正在泥土里伸懒腰,它们似乎听到了谁的叫唤,醒了。
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虽然春来了,却似乎还在遥远的路上,立春这个词只是很暖昧,好似漂亮的少女给了你那么一瞥,但这一瞥并不代表着你可以拥有她。老舍就对北方的春了解得很透彻,他说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
于是我便认为,这春是很嫩的,很脆的,很薄的。它活在一种期盼中,人类盼望它,大地盼望它,万物盼望它。
一定是寒冬太重了,让一切都压抑了。所以,立春虽是春天的开始之意,但我仍要固执地理解为“站立”的意思。春一定要站起来,不能倒伏,人类所有的美好愿望,都随它一起站起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古人的想像力让人惊叹,不仅给人配以属相,给时令也配以属相。春属木,木要生长不能缺水,于是雨水就这样来了。其实,虽然立春了,但并不等于雪就完全被春意消灭了,雨水只代表转型,其实雨并不多,甚至还有倒春寒后突然反扑的雪。民谚说,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这说明春雨贵如油,种田人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雨水。
所以,雨水这个词儿很容易引起误导,油菜、大小麦,很容易忘乎所以,总以为雨水会给它们温暖的浇灌,孰料总是被寒潮打个措手不及,蔫了的模样,很像孩童冻坏的脸。
我心中的雨水,是檐下不断线的珠帘,是弥望去原野上白雾一片,是独宿旅馆时夜晚的雨打芭蕉声……
雨水似乎还与诗意有关,总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丁香花一样的女子,柔情的雨丝织就多少人的梦帘。
但庄稼需要的是及时雨,它们盼望立春时,还有些睡眼惺忪。现在,它们要实实在在的雨。庄稼不能负了土地,土地不能负了农人。
一切都在睡梦中多好!在冬天,万物都睡了,花朵睡了,不闻花香了;树叶睡了,不见绿色了;河流睡了,不见奔流了。睡了的世界多么凋残,却又那么安静。
动物也睡了,它们收藏起蹄印,收藏起嘶鸣,有的甚至躲到了土洞里,让泥土做厚厚的被,远离严寒,远离杀戮。
却有隐隐的春雷响来,从天际滚到地面,又向泥土深处跑去。这隐隐的雷声,像一种呼唤,又像谁的手在拍打,无数的小动物小虫子像受到了惊吓一样,猛然醒来了。它们在泥土深处伸伸懒腰,揉揉惺忪的眼,收拾好铺盖行李,准备返回。
多少惊吓会制造出恐慌,甚至悲剧。但这种惊吓多么美好!“春雷响,万物长”,春雷莫非是宇宙中的值班员?它忠于职守,按时催醒了万物。
春雷就这样从南方一直向北方滚过去,一路轰响着,像谁提的一面大铜锣,那些睡得正酣的万物,又要在新的一年里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