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人文清华大学陈吉宁评论周碧华杂谈 |
分类: 乱弹天下 |
清华大学校长与学生合影为何成新闻?
昨天,网上疯传“清华大学新校长陈吉宁首次与本校毕业生合影”的消息,读来令人五味杂陈。有关报道中说,6月27日,在清华大学主教学楼内,清华大学新校长陈吉宁、胡和平书记与来自清华大学的6500余位毕业生拍摄了毕业合影照。
新闻报道的动机无疑是赞美陈吉宁校长的,可是,这样的新闻却很容易让人解读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个校长与毕业生合影似乎是件很难的事,能够与毕业生合影,是一种“亲民”形象,这些获得与校长合影的毕业生们,便得到了格外的“恩宠”,2012届毕业的清华生算是最幸运的人儿了。
没有学生,又哪有学校;没有学校,又哪有校长?校长与学生本来应该是一个整体,可是为什么形成了这种隔膜,让校长与学生合影都成了新闻?
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国校长官员化倾向。
高校校长,大多是某专业卓有建树的专家,可是一旦走上行政岗位,便失去了教师身份,渐渐演变为官员,沉溺于文山会海之中。这些人渐渐地远离业务,熟悉的是官场规律,陌生的是教育教学。不仅高等院校如此,就连中小学都简直演化成了衙门,官场文化渗透进教育领域,致使中国的学校从中小学到高校都形成了校长官员化现象。一些地方为了所谓加强中小学教育,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赋予校长一定的行政级别,各地把这一做法当作经验来学习,你设科局级校长,我就设县处级校长。有了行政级别的校长们,精力不在教育教学上,而是要应付与周旋于官场圈中,校长之间互相讲排场、讲级别,不会讲课或很少进课堂。看重的不是校长承担的崇高的社会责任,而是所谓的行政级别,把当校长作为解决自己升迁的机会。这样不仅拉开了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而且与老师之间也存在情感上的疏离。
当然,有的校长会很委屈地说,如果不周旋于官场上,学校的很多事都难办成,搞定一个领导,就是对学校的贡献。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这足以证明,官场习气已严重侵害中国的教育肌体,这一现象影响了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不改革,中国教育必然会腐烂变质。
温总理在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建议的座谈会上,曾指出要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事业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懂教育的人必定是倾心于教育,躬耕于讲台的人,他们的心中一定装着学生,装着未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校长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校长。中国的学校教育只有回归到教育的本原,校长以成为教育家为荣,才不致于出现校长与学生合影都成新闻这样的丑闻。
教育视点:
女教师被县领导宠幸是福是祸?
就业难能怪当代大学生吗?
高中生放弃国籍谁之错?
周碧华:向当代孔子致敬!
教授厚葬爱犬说明有时人不如狗
细数涉嫌剽窃的七大学者
学生不跳楼就是最成功教育?(图)
让考生冬天穿泳装是否太冷酷?(图…
学生跪在校门口是谁的耻辱?(图)
吊瓶教育会给未来带来希望?(图)
纪念大学毕业非得要裸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