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进入后奥运时代

走进青岛,奥运的气息依然浓烈地存在.
2008年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青岛作为协办城市,帆船比赛在这里举行,这里的海,这里的山,这里的人民见证了11枚奥运金牌的诞生,特别是中国选手殷剑在这里夺得的女子帆板比赛冠军,是中国人在帆板项目上零的突破。那个火热的夏季,青岛为世界瞩目.
为准备这场比赛,青岛人足足准备了七年,当奥运会结束之后,当掌声像海潮一般退去之后,奥运效应是否也随之淡去?
当笔者于昨日实地采访这座被誉为“中国帆船之都”的美丽海滨城市时,感到奥运已在这座城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奥运文化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并成为青岛城市文化新的血液。
青岛,以比帆板更流畅的姿势,滑入后奥运时代。
与以往一些地方举行大型活动曲终人散的情形迥然不同,青岛人适时利用奥运创造的文化遗产,以奥运文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市在帆船比赛场地附近修建了占地面积 45公顷的“奥运帆船中心”,其中场馆区30公顷,商业开发区15公顷。奥帆赛所有必备设施全部位于场馆区,分别为奥运分村、运动员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场馆媒体中心和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8000平方米,另有测量大厅、陆域停船区、下水坡道、主次防波堤、奥运纪念墙等配套设施,可承担相应级别、规模的世界级帆船比赛。博物馆内不仅珍藏了许多奥运精品,更有中国奥运冠军殷剑参加2008年奥林匹克帆船比赛用船。此外,馆内还拥有先进的全海景式奥帆赛场立体沙盘、多元化的青少年帆船互动教室、360度环幕影厅以及奥运会、奥帆赛的相关资料查询系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观了奥帆中心后赞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帆船博物馆。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博物馆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彰显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标志。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要收藏几千年的历史遗存,但对于只有120年建城历史的青岛来说,协办奥运会让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他们又及时抓住了这一历史赋予他们的宝贵财富。奥帆博物馆不仅是记录奥运筹备历程、彰显城市特色的里程碑,还是青岛市民尽情体验奥运激情、弘扬奥运文化的课堂,更是青岛人文奥运的一道亮丽风景。奥帆赛后,奥帆中心对公众开放。作为奥帆赛留给青岛最重要的物质遗产——奥帆中心在赛后高品质地实现了功能转变,成为青岛推动帆船运动、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据了解, 去年,奥帆中心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成为青岛新的标志性景点,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北方首个“国家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不仅仅是旅游产业,因为奥运文化的影响力,青岛本来美丽的自然环境加上倍增的软实力,青岛成为投资热土,各种科研机构,大型外企纷纷拥抱这蓝色海湾,带来了巨大的人才流,资金流.
如果说帆代表奥运体育竞技,那么帆影则代表奥运对青岛的持续影响力和青岛人对奥运的透彻理解。在后奥运时代,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来了一次华丽转身,这正是:桨声已逝,帆影依旧.因为奥运,因为帆船,青岛在国际经济的海洋里正风帆高悬,劈波斩浪!
相关博文:
青岛的夜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