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评:宏大和声中的沅水号子

(2009-05-13 06:33:57)
标签:

文学

原创

诗歌

地震诗

评论

分类: 外界评论

宏大和声中的沅水号子

——略谈周碧华地震诗的文学价值

 

对于去年那场汶川大地震,凡是有血性的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一种痛悼、悲悯。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个体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但只要成千上万的个体集结在一起,那力量就足以笑傲河山。地震不仅检验了一个党的执政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同样,也检验了一个群体的创造力。这个群体,就是地震诗的创作者。继1976年天安门诗潮之后,国人心中共同的诗歌因子被催发了,诗情有如长江之水,奔腾不绝。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观,“地震诗歌”,它以创作群体的全民性,表现主题的集中性,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等,卓然自立,必将写入当代文学史。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性的敏锐使周碧华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而作为一个诗人,灾难的震憾容不得他思考自己的表达武器,最快捷、最有效的载体还是他曾经钟情的诗歌。

周碧华的地震诗是受难者的悼词,更是抗争者的赞歌。在地震中,受难最深的无疑是学校。也许是因为曾经当过教师,周碧华的地震诗深切关注着校园里的青春。“比花朵还鲜艳的年龄/植入冰冷的废墟/谁把世界的声音收走/谁把老师和同学的笑容碾碎”(《谁在地狱点亮太阳》)。死亡,对一般人而言都是遥远的事情,而在灾区,死神就像随意吹来的一阵风,这阵风扫过,就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书本、粉笔、黑板、篮球场,飞扬的裙裾、激扬的歌唱,这一切美好的图景瞬间化为废墟。诗人含泪写道:“多想你们从废墟中重新站起/哪怕开放的是一朵朵带血的微笑!”(《悼四川死难师生》)这是饱含着期待的祝福,在那些日日夜夜,地底下每一丝生命的脉动,都会让救援者欢呼。生命在灾难面前多么脆弱,而意志却在与死神抗衡,“死神可以拧断钢筋却无法折断/她思想的翅膀/手电筒的光是黑夜里未熄的太阳”(《谁在地狱点亮太阳》);纵然离去,生的眷恋永恒,“那支笔是幸运的哟/与你的手一起构成最壮美的景致”(《那只手,那只笔》)。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地狱里,青春在萎缩,梦想在凋零,花儿一样的少年,遭受最致命的一击,然而笑容仍在,意志不灭,希望永存。周碧华把最美好的、最惨烈的、最痛楚的几个矛盾元素一起融入在诗中,产生了令人震憾的艺术效果。

周碧华的诗歌,善于在一种宏大气势的裹挟下,以精微的细节打动人。他以前所写的关于湖湘地理、人文的系列诗歌,比如《忧伤的洞庭》、《涉江》等都有这样的特点。他的地震诗,同样把宏观与微观一起纳入视野。“谁将大地撕开谁将山峦推倒/那瞬间的轰鸣像太平洋海啸”,是对这一事件的整体观照。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藏在细节的褶皱里,他对细节有着深刻的把握。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不计其数,他用诗性的直觉,抓住了几个经典细节。他的地震诗抛弃了空乏的抒情,以细节为根须,深深扎根于那坼裂的土地,因而拥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写在废墟下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孩子,写至死也不肯松开笔的学生,写驮着已逝的爱人回家的男人。这几个典型的画面,是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感人场景。周碧华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其中的真与美,唱出了动人的咏叹调。如那首《爱人,搂紧我》,对细节的描摹和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著名诗人雷抒雁评论道:“反复出现的‘搂紧我’、‘别松开’是生者对死者无望地絮语,强烈表现出人们在突然到来的灾难面前的无奈。这一切构成了对生死不离的爱情的颂扬,一咏三叹,让人心潮难平。”

在地震诗中,周碧华突出表现了他的人民性与责任感。作为诗人,他曾说过要撤退的,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他以《远逝的雪》与诗歌女神作过一次总结性的告别。那告别是痛楚的,也是决绝的。然而,一场地震,重新震开了关闭的心扉,激活了幽深的止水,周碧华以四首地震诗宣告了他的回归。他不能容忍诗歌这一艺术王冠上的宝石蒙垢,看不得假诗之名惺惺作态的伪诗人。这从他的诗体特征可窥一斑,他的地震诗质朴自然、晓畅易懂,属于适合朗诵、适合传播的那种。我曾多次浏览他的博客,每一首地震诗的点击量当时就达到了三万之多,最高的达十余万次,这不能不说他写出了这个时代的心声,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阅读量中实属罕见。他的地震诗先后被上百家媒体转载,二十多种选本录用。中国第一部地震诗评论集《汶川地震诗歌漫谈》(王美春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次评论他的诗歌;《那只手,那支笔》选入中央一台大型节目《我们》,由作者亲自朗诵;湖南卫视大型晚会《五月的烛光》由名演员朗诵他的《爱人,搂紧我》,催人泪下。国内目前有关地震诗的评论,一般都要提到周碧华的诗震诗,他的地震诗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在常德当代文学创作中也并不多见。

周碧华的地震诗,量少而精,可谓篇篇含血泪,字字蕴深情。和绝大多数地震诗作者一样,强烈的使命感使其有了无法遏制的诗歌冲动,但他们也许没有想到,涓涓清泉竟聚成了“地震诗歌”的洪流。他的地震诗,如同具有湖湘风韵的沅水号子,在竞发的千帆中,成就了别具一格的风景,最终汇入一个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自然生发的洪大和声。(余仁辉)

新浪文化博客导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