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交警都能做到这个样

(2009-04-16 11:15:32)
标签:

观点

安全

忠告

生命

交警

评论

周碧华

杂谈

分类: 乱弹天下

如果交警都能做到这个样

 

今天在网上读到一篇帖子,题为《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忠告》,发帖人显然是一位工作在一线的交警,他目睹了太多的生命在眼前消失,于是,这个细心的敬业的善良的交警写了这12条“忠告”,笔者读完后第一感受是,无论你是否有车,是否会开车,这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忠告,如果不读,肯定有一天会后悔。

这12条忠告是:

1、安全带保安全:不要忽略,不要嫌麻烦,事故发生后系安全带的人存活率高几倍。

2、爆胎时的操控处理:车辆爆胎时,首先要紧握方向,不管车头向哪偏,给一个固定的纠正角度(与你的实际车速有关)并用力保持,同时不要采取紧急制动,因为这时车辆的制动能力在纵线上是不平衡的,让减速行为掌握在受控制的过程中并努力保持原来的行车轨迹,切忌急打方向纠正。

3、超速行驶:不要超速!据国外资料,如果一辆时速超过160KM的小车发生爆胎事故,不管你是否系安全带,司乘人员的死亡率是 100%!

4、行车前的安全检查:出行前检查轮胎,还有机油问题、润滑油问题、降温液问题,甚至雨刮和玻璃水也要仔细检查。

5、高速公路的标线、标牌和警告:不要孰视无睹,一定要有意识的降低车速并保持车距,同时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

6、尽量避免夜间行车:夜间货车最多,而货车司机晚间易疲乏,你愿“与狼共舞”么?

7、超车时多用闪灯提醒:因为高速公路上行车速度快,噪音大,你的车喇叭前车根本听不到,超车时应多切换远近闪灯提醒一下对方。

8、非紧急情况不要占用紧急停车道:紧急停车道,顾名思义是在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车道。 

9、保护现场?保证安全!如果仅是小小的摩擦与人争执,千万别“保护现场”,应尽快将车移到一边,如果你的车辆滞留路面引发二次事故怎么办?如果你的车辆滞留路面,致使后面堵路造成事故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发生事故,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一定会大于你的小事故,到时,后面的事故当事人如果起诉你,虽然你可能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你百分百要承担赔偿责任! 

10、发生事故后 :如果你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大的财产损失事故甚至伤亡事故,你是一定不能动现场的(抢救伤员除外),这时就牵扯到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了:设置警告标志和电话报警。在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致使车辆无法移动的,一定要在事故现场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外设置警告标志,且人员要转移到公路护栏外。记住:一定是一百五十米外,如果因为你设置的警告标志达不到这个距离,致使发生二次事故,那么事故民警是一定会在二次事故中给你划责任的,最起码也是次要甚至同等!

11、不要在高速公路上丢弃废物、行人不要上高速 :当你向窗外扔小瓶子时,也许你就成了杀手!

12、停车不当也易伤亡:小车司机发现前方道路堵塞时,一定要马上看观后镜里有没有大货车跟着你,如果有,一定要提前减速并打开双闪灯提醒后车注意,给后面的大车充足的距离和时间减速,如果后面的大车按喇叭或向你不停的闪灯,他一定是刹不住车了,你一定一定要加速往紧急停车道内钻!哪怕会刮伤你的爱车!

笔者没有车,但读了这12条忠告,增长了不少见识。我读到的不仅仅是行车知识,更重要的是读到了颗爱心,我为这个不知名的交警而感动。交警是生命的保护神,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交警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似乎交警就是罚款的人。诚然,罚款也是一种管理方式,能让受罚者警醒。但这只是一种粗方式管理模式,像这位交警,完全将自己置为司机或乘客的位置,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向人们提出了很人性化的忠告。这样的文字,比罚款单不知珍贵多少。罚款单也许会给交警部门带来经济效益,但这12条忠告却是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这说明,无论何种工作,只要用心,只要站在为他人服务的角度,就会有全新的方法。像这12条忠告,我相信比开一百次会“教育”人更有效,因为人们从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当交警当到这样子,说明他真正悟出了交警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假如交警都做到了这个样,我相信不仅安全系数会大大提升,警民关系也会大大提升。

 

 

 

 

 

时政评论:

谁让劣迹男人感动了中国?(图)       奥巴马为何不怕“滚蛋”?(组图)

网络扫黄应从张艺谋扫起     钢琴大师刘诗昆拘捕后的三点思考(图)

    袁隆平买中国最贵车都无可厚非(图)    柏杨走了,中国人的丑陋仍在

晋商进京抢购豪宅是向北京人摆阔?      北京女主持人为何在捷克遭遇暴行?(图)   

制裁名人富人的若干思考    反对袁隆平的人吃的不是米(图)   

 有些重庆人为何就是喜欢“搞”? 广东“限制”官员说话的三大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