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德流汤汤
(2009-03-31 07:54:49)
标签:
文化人文历史德文化善卷评论周碧华 |
分类: 散文散章 |
德流汤汤
人类文明与水有关,百分之九十的城池筑在河流边。常德有幸,湘地四条大河,常德独占其二:沅水和澧水。
如果打开史册,这两条河流在中国的史册上流淌得那么有声有色,历史的尘烟无论是滚滚还是淡淡,沅澧二水在常德大地上依然滔滔不息。
我曾经行走于澧水边,如今生活在沅水北岸,那些见证历史的遗存似乎并不丰富,然而,我仍然强烈地感受到这块土地上文明的厚重,甚至一捧土、一片瓦、一壶酒、一弦音,都饱含着文明的芬芳。我知道,这是沅澧二水的功劳,当学者们引经据典大谈文化而忽略了它们时,它们的大度,让我的笔触有些颤抖。
沅水边那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巍峨不及昆仑,秀丽难比黄山,但远古时代山脚下的一场对话,足可让昆仑俯首,黄山黯淡——
尧帝问:“先生,耕田不是用水牛好些吗,为什么要用黄牛?”
善卷说:“刚才我为什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牛到山坡上吃草去了才回答,水牛力气大,肯定比黄牛好。但当时黄牛正在为我耕田,我不忍心讲它的坏话。”
这段简洁的回答,比黄金贵重,比刀戟锋利,竟让尧帝心甘情愿奉送整个江山!隋朝时,朗州刺史樊子盖将善卷先生居住过的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后称德山),因为一个人,因为一段精彩的对话,德山成为中华道德文明的源头,沅水在德山的脚下形成回漩,那是它稍作停留,似乎要仔细聆听,然后把文明的精髓带向远方。
这是一种不声不响的流淌,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浸润,一代一代的常德人,在德文化的滋养下创造历史,又回归尘土。屈原先生曾吟道:“沅有芷兮澧有兰”,在他的心中,这是两种最高洁的草本植物,没有沅澧二水的滋润,芷草何谈丰茂,兰草何谈芬芳?
因为高洁,屈原在这块土地上留连忘返;因为高洁,孟姜女千里寻夫;因为高洁,陶潜将人间仙境定格在这块土地;因为高洁,范仲淹在这块土地上高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高洁,花山上的狐狸精也爱上了勤劳的刘海;因为高洁,河伏山的崔婆感动了道人……
这是两条流淌着道德文明的河流,德山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圣山。不要再枉谈什么柳叶湖比西湖大三倍,西湖即使是一口池塘,也装满了文化;欣赏枝头的桃花时,别忘了沅澧两岸的芷草和兰花,桃花易谢,栽下《桃花源记》的人才能永恒……让我们回首仰望德山吧,那里埋藏着挖掘不尽的德文化;让我们仔细聆听我们的母亲河吧,德文化的涛声日夜不息……(新浪草根博客导读,已载<中华儿女>海外版)
文化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