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救灾献计献策妙计时事评论观点周碧华文化 |
分类: 乱弹天下 |
重建家园十大民间妙计
四川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支援灾区的行动正在进行中。新浪网开展“为重建家园献计献策”活动以来,网民心忧天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学习了所有建议后,认为以下十大妙计值得官方研讨:
国旗为公民而降,哀悼日为普罗大众而设。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对我们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政府的公共管理体制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考验,建议以公民的名义把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民防灾日”,以更好地告慰死者和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保存国人的幸福与未来。(献计人:奇荒)
“5·12”汶川震后,死者已矣,生活还得继续。拭去血泪,我们选择坚强,并且好好活着,这也必将是一切幸存者所能够告慰死难者的方式。但这一切并不表明,这是可以欢呼胜利的开始或结束。那被封锁的现场,依然有着我们悲痛的方向;打扫大地的废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遗忘。不是遗忘使人坚强,而是承担使人有力。即使是重建,即使是疗伤,也不应是与对过去灾难彻底清淤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因此建议,灾区的重建,应以建起一座哭墙开始。(献计人:不自主的生存)
教育部考虑对四川重灾区学生高考不光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最好的办法是,今年参加高考的重灾区学校的高三生,全部被高等学校录取。同时,学习好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免学费以及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免息贷款机会。(献计人:康国平)
现在的许多农村都普遍存在“空心村”问题,也就是说,许多村子里都有长期闲置、无人居住的宅基院落,政府可以补偿给那些原来的房主一些钱,其旧房可以居住的,直接入住;仅有地基的,迅速建成新房。至于土地问题,如果新来的灾民实在无法分到土地,可以实行低保救助。如此,可以轻易解决那些“空心村”的闲置地皮和房屋,使其立即发挥使用价值,减少了对耕地的浪费,提高了耕地的使用效率。(献计人:葛红兵)
灾后重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灾民社会网络的重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亲友、社区、同事、伙伴关系中的,灾害导致的突然丧失与削弱这样的社会关系会使个人感到特别的脆弱,从而使他们不得不面临着重新社会化与重建社会关系的挑战。社会网络的重建就是让灾民拥有适当数量的社会关系,并且能够保持适当的交往频度,并能用于提供诸多的社会功能。(献计人:圆圆的月亮在地上)
应该有一座数公里面积的“512遗址公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呈现震后原初的面貌,让以后有机会到这里的人,感受灾害的残酷。利用一些依旧坚固的建筑适当改造,建成一座“救灾纪念馆”。不要大广场,不要设计得很巍峨,就在现有的凋败的基础上,略做整合,在遗址公园里有几处“救灾纪念地”即可。以后,建一条小路,有最简单的车辆,去九寨沟或者去都江堰旅行的人们,一定要来这里看看,看看一次巨大的灾难之后,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怎样的死寂,从而更加珍惜幸福。(献计人:一个左权人)
放弃原址重建,在四川境内择一开阔地,新建一座城市,安置劫后生还的灾民。这座新建城市,命名为“大爱市”。
对于孤寡老人群体首先根据人数、伤残程度和分布地区建立若干老人公寓,参考当地卫生医疗设施布局实行集中化安置管理。拨出专款,工作人员从灾区失业人员中招募并培训。对于灾后幸存的这部分老人来说,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养老机构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需要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献计人:阿从)
灾区的农民,在临时住所、救灾帐蓬安定下来后,有条件的村镇,都应立即行动起来,组织灾民恢复生产,还耕于农,还民于田。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庄稼和粮食是最大的保障。目前,即将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农时误不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灾区重建,更不能误了那一季庄稼。应组织他们恢复生产,让劳动抚平大地和心灵的创伤,以丰收的图景鼓舞起生活的勇气,建设美好明天新生活的勇气。(献计者:li成林)
抗震救灾预置仓(简称抗震仓)的原理类似于扑灭火灾使用的灭火器。它是一种既可以固定设置又可以机动随车随船的简易装备,普通人就可以用它方便地灭火。抗震仓是一个装有各式各样防震救援工具,设备,救护医疗器材药品,饮用水和食品(它们定期更新)的轻结构小仓库,有显著标志,建在空旷平坦处,平时锁好或有专人巡视。一旦地震发生,人们可以利用应急斧破门而入,拿出各种工具对地震废墟中的幸存者施救。(献计者:宋宜昌)(新浪博客首页/文化博客导读)
时政评论:
娱乐评论:
文化评论:
情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