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想象翅膀
—读周碧华散文集《春天是件瓷器》
·彭其芳
碧华的散文集《春天是件瓷器》,迎着初秋暖和和的阳光出版了。它像碧华多年辛勤耕耘后收获的车载斗量的果实,有沉甸甸的份量;它也像碧华捧的一坛陈年老酒,才启开多年封存的坛盖,便觉得香气弥漫,沁人心脾;它更像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散文的深厚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株新树,其叶,其花,新鲜透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读者评价较多,一时间好评如潮。说它,乡情如刀,亲情似山,行文如流水,气势够奔放;且带有理性的思考,极富哲理性,是散文天地里开放出来的一朵绚丽之花。
我觉得碧华善于想象,所以他的散文妙语连珠,警譬生动,增强了语言的魅力,文章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一位研究散文的学者范培松说过:“文学艺术创作是创造性的劳动,离开想象,就谈不上文学艺术。而想象,赋予了散文充实的生命力。我们欣赏散文时,那引人拍案叫绝的笔墨,常常是作者想象最成功的地方。”可见散文里的想象运用是多么重要。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这片蓝天里高高飞翔的。
他的想象有着独创性。春天来了,写春天的人多了。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写道:“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而在《春天是件瓷器》的散文里,作者这样写春天:“从她出场的那一可刻起,她就是轻轻的,薄薄的,仿佛烧制了一冬的瓷器,层层脱去了坯子,露出很嫩的身子来。”因为“脆而易损,因此需要我们百倍呵护”。这样把春天比作瓷器,是作者古往今来的天下第一的独创了。在这部书里,他独创的想象俯拾皆是,如把常德的笔架城想象成“一顶皇冠”,把在湘西坐过的小船想象成“轻巧如女子的腰”,把读书人营造的书房想象成将军的佩剑,掌权者的一枚大印,等等,极富有创造性,使人更形象地理解了他所描写的事物。
他的想象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一次又一次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作者在《凝视母亲》里,这样写他母亲的:“我凝视着这些沟壑(他妈妈脸上的皱纹—注),它们又仿佛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让我看到了母亲艰难跋涉的身影,岁月吸干了她脸上的光泽,眼光如西坠的太阳,光芒被远山渐渐吞尽。”、“这张脸上的光芒像食品一样被一一分享,我就是最贪婪的一个。”这些一个连一个的生动想象,是他从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培养成才的漫长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深深地表达了他对慈母的爱。而在醉酒的篇什里,他同样想象得生动:“那些柔软得液体,立即变成尖利的刀刃,将我的器官割的生疼。”、“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头仍胀得疼,浑身像被谁抽走了骨头。”不言而喻,这是醉酒后的自白,不饮酒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出.
他的想象是细心观察得来的。作者的文集中写了十多个女孩。他们就有不同的出场,他就有不同的想象,只是轻轻几笔,就把一个个青春年少的女性推到了读者面前。这其中,有为他送花的,有为他买药的,有为他唱歌的,有为他留下辫子的,有向他鞠躬的,有与他共伞的……无不天真活泼,纯朴诚实得可爱。他写她们的歌声像清泉不含一点杂质,他写他们的眼睛像红唇小兔躲躲闪闪,他写她们的辫子像一尾鱼活蹦乱跳,其他如她们的笑声,她们的身段儿,都有细致入微的想象,让她们都在文中俏起来。
他的想象有着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散文中的想象是凭借知识的,知识越丰富,想象越奇妙。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而远,由虚而实,或由实而虚,让想象就像春天开放的花朵,一片灿烂春景。这书里的《奔腾不息的蓝墨水》、《愤怒的洞庭》、《女性的苏州》等文章,把作者的学识水平、想象能力、知识广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比喻形象,警句迭出,让激情飞扬的文字充满了感情色彩,不得不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于是可以说,他的散文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最近我读了他发在报纸上的散文《土地的回声》。他写道:“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间的红桔,像一颗颗巨大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听得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叹息呢?”这是多么新颖而贴切的想象啊!有了这,全篇主题鲜明,思想深刻,让全篇的意蕴光芒四射。碧华这位农家子弟,与土地割舍不断的情感,与父老乡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身处闹市而忧乡下百姓,这种高尚的精神的书中也到处可见。试问,当今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的,能有几人?(作者为著名散文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