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项城袁寨古民居行

(2015-07-15 09:37:35)
标签:

河南项城袁寨古民居行

分类: 游记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抽空到河南项城袁府走一趟。2015年4月15日下午,我在好友陪同下,终于圆梦了。
我在西藏工作时,一位好朋友是河南项城人。聊起项城,自然说到了项城的名人——袁世凯。说起袁世凯,在民国史上可是赫赫有名,这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中国古代官场习惯以祖籍称呼一个人,袁世凯也因此被叫做“袁项城”。还有一个称呼叫得更响——“袁大头“,民国发行了以袁世凯头像为图案的银元。我后来喜欢收集钱币,珍藏了袁大头,当然,这是后话了。
也许有人要问,你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那么多好地方不去,为什么要到袁府?其实,我的性格是随心所欲。多年来,也跑了不少名人的故居:湖南韶山、花明楼;浙江绍兴鲁迅故居等。至于一些反面人物的故地,我也去,如奉化雪窦山蒋母墓、蒋宅,山西阎锡山故居,青海西宁马步芳公馆等。历史是由领袖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看一些名人故居,可以多了解一点历史,研究人物的成长规律,看看文物。至于袁世凯,虽然历史是否定的,但毕竟也是一代人物,为什么不可以看看呢?闲话少说,下面回到正题。
我从西藏回来以后,一直和河南的好朋友保持着联系。今年春节后,好朋友热情邀请,于是就有了4月河南之行。既然到了河南周口,就顺道看看袁府,也了一个心愿。
袁寨古民居位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1986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猜想,也许,这里有袁氏后人的因素吧。
袁寨古民居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袁氏家族奠基人袁甲三(清朝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世凯叔祖父)、袁宝中(袁世凯父亲)等人以巨资购买了石氏庄园,历时四年建成了大型防御寨堡。原建筑占地270余亩,楼瓦房660余间。有三道护城河,两道寨墙,四角有炮楼,内有住宅、学校、兵营、花园等。
袁寨古民居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三组纵深院落,形成一组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古民居由传统青砖小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清代中原建筑特色。我随好友从中部院落大门进入,游客稀少,环境优雅,干净整洁。古民居布局严谨,建筑精细。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我很喜欢。屋脊上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我想,这大概和袁家尚武有关吧。

      东组院落,最值得看的是袁世凯的出生地。这是一座两层青砖小楼。因1972年县粮食局储存粮食被毁坏,后修复。走进小楼一楼的西房,小小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木雕大床,袁世凯就在这张床上诞生。墙上挂着袁保中主持家政时的家规。
http://s13/mw690/001lEHu5gy6TQJuH0n2fc&690
       东组院落,袁世凯出生地

http://s6/mw690/001lEHu5gy6TQJz9b2B95&690
袁世凯登基时的蜡像

      我最后走进了西组院落,这是袁世凯的六弟袁世彤修建居住的。在三组院落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分前中后三进院,总面积3040平方米。现在依次为袁家骝(袁世凯之孙、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吴健雄(袁家骝之妻、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成果展;袁氏家族展;豫东民俗展等。

http://s12/mw690/001lEHu5gy6TQK0b5ajfb&690
袁世凯小站练兵编写的劝兵歌
走出袁寨古民居,我颇有感触。中国古人很看重住宅兴建,选址要讲究风水,规划要按照布局,建筑材料要好,做工质量要高。建筑时家人做监工,有的甚至亲自参与。不合要求,推倒重建。至于家具也是选料高档,做工精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艺术珍品。但有千年的房,没有世代的富。再高贵、再显赫,很少过三代。我想,早知今日,不如当初就勤俭持家,多做善事,造福社会。
袁世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名人,史学界已有公论。我到项城,朋友告诉我,袁世凯是河南周口一个最有争议的人物。我参观完袁府,感觉保留下来的文物太少,印象深刻的是袁家重视教育,后代多读书,成果卓著。
历史上,中原多战乱。袁府能够保存下来,真应该感谢河南的老百姓,感谢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概,解放后作为县粮食部门的用房,也是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老百姓崇拜英雄,敬重伟人。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凡是顺应潮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必然会载入史册,永远铭记。凡是复古倒退,欺世盗名的,必然为人民不容。我想,袁府游人稀少,大概也有原因的吧。
百年过去,袁府依在,后人散落。我离开袁府时,已是落日时。江山代有名人,各领风骚。我期待着清晨,期待着朝阳,更期待着中原的崛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谒太昊陵
后一篇:我的断舍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