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鹿洞书院记

(2024-05-27 17:20:23)
标签:

白鹿洞书院

朱子

儒家思想

分类: 我看世界、每日一图

白鹿洞书院记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24年5月27日

   前天,家人一起去了庐山东麓的白鹿洞书院。看了一排排数以百计的刻碑,其中有不少关于白鹿洞书院记这样的体例文章,我也就想写一篇《白鹿洞书院记》。

   前后40年,我恐怕来白鹿洞书院有10次左右,心中自然感慨万千。另外,作为生活工作在朱熹家乡一段时间的我,在这以朱熹老先生为荣耀的书院,更添几分亲切。记得几年前,我还写过一篇文章,《追随朱子的足迹和思想》,朱子出生在尤溪县,成长于武夷山市五夫镇,讲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兴复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于崇阳溪武夷精舍,终点于建阳考亭书院,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其中《白鹿书院学规》是朱子教育思想和人生成就,是神来之笔。

   位于庐山五老峰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旅游条件、文化环境、交通设施等比过去强百倍。白鹿洞书院由五进院落并排组成,第一个院庭是“先贤书院”,丹桂亭里“紫阳手植丹桂”碑刻矗立着,紫阳就是朱子的字,武夷山市有一个紫阳书院,这个院庭主要是书院历史介绍。得知千年学府的白鹿洞书院,“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就是说全世界高校排名第一。旁边的会议室,南昌大学正在举办“朱子与白鹿洞书院”的学术研讨会,专家,学子侃侃而谈。唐颜真卿被贬,家舍于此,成为书院第一个老师。实现从养鹿到讲学,从国学到书院的转变。

隔壁就是朱子祠,我拜了拜朱子画像,南宋朱熹把书院作为传播儒学的平台,不仅把前朝名儒周濂溪入祀书院,还系统完成教育体制和思想体系,还请心学家陆九渊登坛讲学。因为朱熹的功劳使书院成于朱熹,播于域外。《朱子白鹿洞教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此文也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后世影响巨大。

中间最大的院庭是祭祀孔夫子的,万世师表的匾额高悬其上,我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恭敬三拜。我还瞻仰了“亚圣孟子像,宗圣曾子像,復圣颜子像,述圣子思子像”,这是过去没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序,有力,有未来。朱熹书的“明伦堂”就是第四进院庭,所谓“伦”就是一种秩序,在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传统秩序受到挑战,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应有之义。明伦堂上,老师正给学生讲课,两旁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也是如雷贯耳。明伦堂后的白鹿洞,唐代李渤隐居读书,归隐山林,过亦真亦幻,似虚似实的生活,显亦儒亦道,亦隐亦仕的性格。这在现代社会,有特别意义,我们面临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网络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心灵成为我们人生最后的净土。第五进院庭是文会堂,周敦颐的铜像似乎给我们每个人谆谆教导,他是程颐,程颢的老师,那也是朱熹的祖师爷,是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教室里面的专家学者的讲课声,能够使我回到现实中。

经过独对亭,走上枕流桥,树林密布,流水潺潺,人又穿越去了过去,清澈的溪流里躺卧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各个朝代的摩崖石刻一一呈现,特别是南宋朱熹的“敇白鹿洞书院”,“枕流”,“白鹿洞”的手迹尤其珍贵。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引申为隐居山林,潜心磨炼。这对现代人难能可贵。“不在深”,意思就是有龙则灵。生命不在时间长短,有价值意义最重要。“不息”,我理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逝者如斯”,振聋发聩,光阴如梭,世事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上善若水,应有追求。

建于明朝的灵星门石坊,显得历史与沧桑,据说是书院最老的建筑物,过去也是孔庙的外门,我留了一张照片。我曾经思考过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民族适应环境的智慧产物。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草原文明的挑战,是成功的。而今,我们面对的海洋文明,居然还有科技文明,网络文明,我们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还能够适应吗?这一次也是生死之战啊!春秋战国的儒学,到衣冠南渡的理学,到知行合一的心学,可能未来是拯救人类的科学,就是儒学、理学、心学、科学的完美结合与跃升,也许是我们未来中国人的灵魂。

 

 

 白鹿洞书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