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记

标签:
白鹿洞书院朱子儒家思想 |
分类: 我看世界、每日一图 |
白鹿洞书院记
心理咨询师
2024年5月27日
隔壁就是朱子祠,我拜了拜朱子画像,南宋朱熹把书院作为传播儒学的平台,不仅把前朝名儒周濂溪入祀书院,还系统完成教育体制和思想体系,还请心学家陆九渊登坛讲学。因为朱熹的功劳使书院成于朱熹,播于域外。《朱子白鹿洞教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此文也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后世影响巨大。
中间最大的院庭是祭祀孔夫子的,万世师表的匾额高悬其上,我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恭敬三拜。我还瞻仰了“亚圣孟子像,宗圣曾子像,復圣颜子像,述圣子思子像”,这是过去没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序,有力,有未来。朱熹书的“明伦堂”就是第四进院庭,所谓“伦”就是一种秩序,在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传统秩序受到挑战,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应有之义。明伦堂上,老师正给学生讲课,两旁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也是如雷贯耳。明伦堂后的白鹿洞,唐代李渤隐居读书,归隐山林,过亦真亦幻,似虚似实的生活,显亦儒亦道,亦隐亦仕的性格。这在现代社会,有特别意义,我们面临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网络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心灵成为我们人生最后的净土。第五进院庭是文会堂,周敦颐的铜像似乎给我们每个人谆谆教导,他是程颐,程颢的老师,那也是朱熹的祖师爷,是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教室里面的专家学者的讲课声,能够使我回到现实中。
经过独对亭,走上枕流桥,树林密布,流水潺潺,人又穿越去了过去,清澈的溪流里躺卧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各个朝代的摩崖石刻一一呈现,特别是南宋朱熹的“敇白鹿洞书院”,“枕流”,“白鹿洞”的手迹尤其珍贵。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引申为隐居山林,潜心磨炼。这对现代人难能可贵。“不在深”,意思就是有龙则灵。生命不在时间长短,有价值意义最重要。“不息”,我理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逝者如斯”,振聋发聩,光阴如梭,世事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上善若水,应有追求。
建于明朝的灵星门石坊,显得历史与沧桑,据说是书院最老的建筑物,过去也是孔庙的外门,我留了一张照片。我曾经思考过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民族适应环境的智慧产物。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草原文明的挑战,是成功的。而今,我们面对的海洋文明,居然还有科技文明,网络文明,我们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还能够适应吗?这一次也是生死之战啊!春秋战国的儒学,到衣冠南渡的理学,到知行合一的心学,可能未来是拯救人类的科学,就是儒学、理学、心学、科学的完美结合与跃升,也许是我们未来中国人的灵魂。